复习指导
08考研政治《马哲》考前回顾大纲解析精选习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复习提示

一、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概念。

  重点:哲学、世界观的概念;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本质特征及其意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难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内涵及其区分,特别是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还有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注意它们的区分和各自的代表人物。

二、历年考点分析

  从历年试题来看,本章命制选择题的几率较大而且不是单纯考查理论,而是将知识点、原理融进比较形象的实例中,例如名言、警句或是典型事例中进行考查。在近几年的考研试卷中,考查本章知识的各种题型都有,最近几年考过: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及其伟大意义(2003年单项选择题第1题)等。可以看出,本章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辨析、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辨析、机械唯物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的辨析、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辨析。

三、命题趋势预测

  这个章节不经常出现大的题目,一般出选择题,特别是单选题。考生注意基本概念的把握及区分即可。

四、大纲解读

  本章没有新增知识点,也没有新修订的内容。

精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2.“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 唯物论和辩证法相脱离
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4.“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  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5.“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跟感觉相近的特性”的观点,是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6.“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 )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

7.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定了()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问题  D.科学的实践观

8.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9.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10.“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11.哲学的党性是指()
A.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为一定阶级服务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和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
D.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12.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本质意义上是使人()
A.提供认识社会的一个选择模式
B.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正确认识社会现象
C.正确掌握一切科学文化知识
D.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1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4.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15.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A.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B.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C.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直接联系

2.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3.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
A.唯心主义回答都是否定的  B.唯物主义回答都是肯定的
C.有些唯心主义回答是肯定的  D.不可知论者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4.主张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有()
A.所有唯心主义  B.有些唯心主义
C.所有唯物主义  D.有些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  B.具有形而上学性
C.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D.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科学主义的有()
A.存在主义  B.生命哲学  C.逻辑实证主义  D.实用主义

7.下列论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 理念生万物   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展开
C.万物归于理   D.物是观念的复合

8.下列论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B.天命主宰人间世界
C.人为自然界立法  D.存在就是被感知

9.下列各项属于人本主义思想的有()
A.意志是万物的本原和墓地B.生命本身是权利意志
C.超人哲学D.在社会和人生态度上、提倡悲观主义

10.现代西方哲学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它们的态度是()
A.注意批判吸取它们中某些合理、有启发性的东西
B.反对人本主义,赞同科学主义
C.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发展和科学精神
D.反对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

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
A.直观性 B.非科学性 C.辩证性 D.机械性

1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表现在()
A.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B.现代西方哲学的观点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立的
C.不能无视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D.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参考价值

13.唯心主义在现代哲学中其基本形态是()
A.现代实用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C.人本主义  D.科学主义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表现为()
A.变“科学之科学”为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把旧哲学变革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把抽象的原理变革为具体的哲学原理
D.把仅仅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变革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15.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已经过时  B.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C.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新的概括材料  D.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总结

三、分析题

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什么重要意义?
3.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选自《考研政治同步训练1600题》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 本题考察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以这些具体科学为基础的;它不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所以“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是错误的;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对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2.D 【解析】)“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一种夸大心理因素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可见,D符合题意.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故A项本身不正确,也不符合题意。主张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把意识说成与物质一样的东西,是B项所述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是D项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C 【解析】 本题考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地位的准确把握,用排除法很容易得到答案C,因为选项ABD的叙述明显有缺陷或错误的。

4.D 【解析】 本题中的观点坚持用物质世界本身具有的某种特性来解释自然界,但是它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考察客观事物,看不到自然界的一切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所以是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5.B 【解析】 本命题承认感觉的内容是可观的世界,且是对客观世界近似正确的反应;感觉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6.D 【解析】题干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关于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常理解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即“金、木、水、火、土”等观点。这种物质观承认和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性,但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根据,缺乏科学的抽象。

7.D 【解析】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关键。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解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

8.B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表现为,它以事实为依据,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和凝固化,通过概括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成果揭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选项ACD观点正确,但是与题干连接起来就不是正确的命题了,故排除。

9.C 【解析】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承认物质、自然和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反之,凡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思维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10.A 【解析】 本命题尽管以客观事实(天下之事物)为研究对象,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认为古今之天下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具有相同内涵的同一模式随时间的推移的简单重复,这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考察客观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11.B 【解析】哲学的党性是指在世界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还是坚持唯心主义,这里一定要把哲学的党性与哲学的阶级性区分开来。哲学的党性与哲学的阶级性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哲学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哲学从属于一定的阶级,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哲学的党性是其阶级性在理论上的反映。

12.B 【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本身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系统化的方法论,其主要作用是为人们正确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供指导,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和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故选B,选项ACD同题干连在一起的叙述均不正确。

13.D 【解析】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用水、火、气、土等具有物质特性的“原初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承认世界由运动变化的物质组成,物质之间存在对立、斗争和相互转化。尽管它坚持从自然界自身去说明自然界,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仍有自发性、直观性、猜测性的缺陷。

14.B 【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唯一方式,没有脱开物质的运动,也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和物质是统一的。备选项ACD离题中命题涵义无关,故排除。

15.C 【解析】 本题题干加了“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其用意是迷惑考生,其考点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解析】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而方法论是指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所形成的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则。世界观中包含方法论,方法论中渗透着世界观。所以,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致的。因此,本题应选ABC。而D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2.ACD 【解析】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涵义比较简单,只需理解识记即可,这里不服赘述,选项ACD均为其内容,B项明显错误。

3.BCD 【解析】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包括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认为思维能认识存在,即都是可知论。而只要承认思维能认识存在,也就必须承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这是一致的。所以在回答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唯物主义都是肯定的回答,而有些唯心主义做出肯定回答,有些则不是。由于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知性,当然也就否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

4.BC 【解析】 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或思维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5.ABD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置于实践的基础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彻底驳倒了唯心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和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是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6.CD 【解析】 自19世纪上半叶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以来至今一百多年中,在欧美各国产生和流传的资产阶级哲学流派,主要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种思潮:以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推崇科学知识,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贬低人文科学;以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和存在主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则反对科学和理性,提倡非理性主义,把科学技术作为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而予以批判。

7.ABC 【解析】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意识变成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本题ABC都符合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所以都选。而D主张物质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不能选。

8.AD 【解析】 选项BC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9.ABCD 【解析】 人本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以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和存在主义为代表,其核心思想是反对科学和理性,提倡非理性主义,认为意志是万物的本原和墓地,生命本身是权利意志,把科学技术作为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而予以批判,提倡超人哲学,在社会和人生态度上、提倡悲观主义。

10.ACD 【解析】现代西方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因此对待现代西方哲学不能采取支持一种思潮,反对另一种思潮的方法,而应该批判地吸收
其合理的因素。

11.ABC 【解析】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水、火、气、土等具体实物作为世界的本原,承认世界由运动变化的物质组成,物质之间存在对立、斗争和相互转化。它坚持从自然界自身去说明自然界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也具有自发性、直观性、猜测性等缺陷。选项D机械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特点。

12.ABCD 【解析】 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种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注意到现代西方哲学中某些合理的有启发的东西,力求在当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达到更完美的统一。

13.ACD 【解析】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两种主要思潮,两者虽然都有合理的思想和内容,但都是(包括现代实用主义)从研究者本人的主观愿望、好恶出发有取舍地研究客观现实,最终都滑向了唯心主义。

14.ABD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5.BCD 【解析】 本题也不难选择,选项BCD均为科学技术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选项A错误。

三、分析题

1.\[参考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统—的无产阶级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不仅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且是指它通过实践和自然科学的成就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征的突出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找出其固有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如果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的思想理论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以和变化了的实际相符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永远拥有生机和活力的法宝。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实现超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邓小平理论第一次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因而成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指南。

(四)当前,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必须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旗帜。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答本题的思路是:首先,点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等特点;其次,叙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体现;再次,分析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最后简单阐述对待邓小平理论的态度。

2. \[参考答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着丰富的内容,但最重要的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物质和精神谁是本原、谁是被派生,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人们所认识的问题。对第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相互联系,但第一方面的问题是最根本的。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它在哲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具体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对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的最高概括;一切哲学问题的解决都要以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前提,对它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方向和路线;对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同时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并且必须加以正确解决的基本问题。

(3)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前提;不能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学;第二,只有掌握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才能在哲学派别的复杂斗争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和标准,识别出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以及区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第三,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在人们的实际活动、实际工作中,具体地表现为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就要使主观符合客观,使思维正确地反映存在,并且充分发挥主观对客观、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一切实践活动、实际工作获得成功的思想关键和保证。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意义。本题技巧性不高,首先分析阐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再分析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即可。

3. \[参考答案\]

(1)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直观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不懂得什么是社会实践及其对哲学的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指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活动,并把实践,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自实践,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革命的,又是科学的。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其一,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在对一切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必然灭亡的理解。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而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是变革旧世界创立新世界的最伟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首先是指它是完备的、彻底的、毫无片面性的唯物主义,它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从而使它成了真正具有科学性的哲学。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成就为基础的,它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存在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革命性和科学性是不可分的。一方面,它通过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实践,充分地显示了自己的革命性,即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是一种自觉的活动,它可以避免和减少失误。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中,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这道题也属于常规题,回答时思路容易理清:首先分析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及其理论中的作用,再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及其内涵,最后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在实践的基础上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复习提示

一、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知识点比较多,是历年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重要考点。复习时一定要全面,并且要突出重点。

  重点:物质概念及其哲学意义;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运动的涵义,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相互关系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意识能动作用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难点:掌握在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包括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相对主义诡辩论、二元论)等的联系和区别。

二、历年考点分析

  本章从历年命题的趋势看是比较重要的,几乎每年都有题目,大部分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有主观性试题。总的来讲,考查形式渐趋灵活,或者是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辨析,或者是给出名言警句进行辨疑解析,或者是用图形的形式来进行阐释。近几年的考研试卷中,考查本章知识的各种题型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实践、空间(2000年文科不定项选择题第17题);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含义(2002年理科单项选择题第1题); 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2000年文科单项选择题第1题、2005年单项选择题第1题);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2006年多选题第17题);意识的本质(2007年多项选择题第17题);运动和静止(2007年单项选择题第1题)等。可以看出,本章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对物质、运动、静止、自在世界、人类世界等概念的把握和区分上,同时对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世界的统一性等都应该有所掌握。

三、命题趋势预测

  本章主要围绕以实践为基础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大部分题目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

四、大纲解读

  本章没有新增知识点,内容修订上,将“实践的本质”改为“实践的本质含义”。
 
精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信息论以新的科学材料证明了意识是()

A.一种独特的、一切信息过程的最高形武  B.信息的对立物
C.没有信息的、纯粹观念的东西  D.信息、物质的普遍本性

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3.古人云:“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这表明()
A.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D.人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

4.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6.“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7.“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  D.二元论观点

8.“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  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9.“大江东去浪涛尽”是指时间的()
A.一维性  B.顺序性  C.持续性  D.珍贵性

10.我国古代发达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吕氏春秋》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段材料主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事物的联系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C.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1.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12.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13.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14.“机器思维”的实质是()
A.用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完全取代人脑思维  B.人所给予的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C.人的思维的独立实现  D.人的精神活动的物化表现

15.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昼夜用子丑寅卯……计时,现代人们用24小时计时,这说明时间()
A.是人的观念产物  B.是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C.观念是相对的、可变的  D.观念和时间客观性无关

2.“只有我的感觉在交替变换,只有我的表象在消失和出现, 仅此而已,在我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着——这就够了。”这是()
A.唯物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经验论观点

3.下列关于实践本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践活动的本质有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之分
B.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D.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4.下列哪些说法展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诗句)
B.失落黄金有分量,借过光阴无处寻(谚语)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谚语)
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莫说时候早,一去没处找(打油诗)

5.下列有关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客体是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
C.主体能够认识、利用、改造和欣赏客体
D.客体本身的状况和规律又制约和限定着主体的所有活动

6.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下列哪些现象属于物质的是()
A.镜中花,水中月  B.阶级斗争
C.引力场  D.未实施的城市建设规划

7.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
A. 实践决策  B.实践目标的制订
C.实践的组织与管理  D.实践结构的检验

8.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反映形式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异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超前性和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9.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论证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它()
A.首先坚持物质决定论的原则,认为这是科学地解决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的根本
B.首先坚持能动论的原则,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性的能动作用
C.坚持意识的能动论,认为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了巨大的能动作用
D.承认物质对意识的能动作用,认为由物质对意识的反作用也具有直接的意义

10.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包括()
A.客观规律性要服从主观能动性
B.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尊重客观规律性
C.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互为前提互相决定

11.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12.人坐在火车上与火车一起向目的地前进,表明了()
A.这个人一直运动,不存在静止  B.这个人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就局部来说,这个人是静止的  D.这个人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

1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C.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4.“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A.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B.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C.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D.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

15.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哲学上体现了()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C.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三、分析题

1.南昆铁路从南宁盆地爬上云贵高原,其高差为1940米,它在有“地质博览,地下迷宫”之称的地质环境中,一路穿过258座隧道,经过476座大中桥梁,桥隧总长占全线总长的近三分之一。在中外铁路史上,是空前的。打通属于九级地震区的草原勘测和科技攻关,通过反复勘测掌握了山内“隐形水库”的特点,并根据地球磁场变化的规律,经过周密策划决定造船进洞治理塌方和涌水。在职工的支持下,由23名党员组成“敢死队”乘3只小船进入掌子面,同大山进行短兵相接的较量,终于制服了涌水、泥石流和塌方,保证了隧道提前竣工。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南昆铁路的建成说明了什么问题?
(2)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

2.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1
  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是本原。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世界统一于存在”。摘自《十六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哲学教程》

材料2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
  思宾诺沙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请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区别,错误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错在哪里?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错在哪里?

选自《考研政治同步训练1600题》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 本题将题干与被选项连在一起理解,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A,其他各项干扰性不强。

2.C 【解析】由于先天素质、生理过程的原因和后天实践的经验、社会环境、群体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存在着个体意识的差别,也就造成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主体,因时间、地点和利益的不同,对同一对象也可能形成不同的反映,产生意识的不同反映,这都说明了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AB两项是唯心主义观点,D项表述不正确,意识的形成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无论导致意识的主观差异有多大都有其客观根源,这是正确无疑的。

3.B 【解析】 从思危之险则求安、思乱之患则求治、思亡之惧则求存的辩证关系中,体现、强调的是正确意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动促进作用,而不是其他。

4.C 【解析】 唯心主义往往夸大实践活动中精神因素的能动方面,把实践归结为精神的活动,所以AB两项不正确。旧唯物主义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或者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消极适应环境的动物式的本能活动,看不到实践的能动性;或者把实践活动狭隘地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活动。

5.B 【解析】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也即它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但是可以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所以,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说物质是纯粹的思想的产物,则属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6.B 【解析】 这是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最简洁表述,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B。选项ACD明显与题意不符,容易排除。

7.A【解析】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他认为,自然界的规律是人们的悟性规定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这正符合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即把主观精神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所以,“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8.D 【解析】 “静者,动之静也”承认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里更强调的是静止是运动在某个时段或某个地点的一种状态,既不是否认静止的相对性,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也不是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9.A 【解析】 “大江东去浪涛尽”,过去的永远就是过去,不会再复回,是历史,那一时刻所发生的事情就定格在了历史的坐标轴上。所以,本题强调的是事件发生的时段性,即一维性,没有强调顺序性,更不是持续性和珍贵性。

10.A 【解析】 本题表面看似复杂,其实题干“我国古代发达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就告诉了本题的哲学道理是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根本不用阅读“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11.C 【解析】 “胸中有成竹”的“竹”属于意识的东西,但其来源是存在于文与可住处周围的竹子,此典故体现的哲学原理是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能动的反映性。

12.A 【解析】 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过分夸大了主观的意识“意念”的作用,属于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3.C 【解析】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很明显,这一命题表明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4.B 【解析】 机器是由无生命的东西制成,不具备思维的条件和功能。它之所以能思维,主要是人利用一些物质具有定向传递信息的性能组装、制成机器(人),再模拟人的神经传导功能,输入相关指令,使机器完成某些类同于人的活动,他的这种“思维”及活动,实质上是人自己给予的人类思维的模拟。

15.C 【解析】AB两项是唯心主义观点,很简单的可以排除。题干强调的是先有设计图,后按设计图施工建大厦,这就表明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而不是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所以应选C而不是D。另外,C项的表述若换成“意识转化为物质”或“意识创造物质”也是正确的。

二、多项选择题

1.CD 【解析】该题选项涉及到时间的客观性、时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客观的。人们的时间观念是主观形式,观念、思想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变化、发展的。AB都否认了时间的客观性。

2.AC 【解析】 这是一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接受的观点。这种观点可以理解为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正是由于运动,才表现为感觉的交替变换、表象的消失和出现,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根据“在我之外什么也没有”,即认为运动只是“我”个人感觉到的、观察到的运动,除此而外,运动就不存在,显然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BD则明显不对。

3.ABC 【解析】 选项B指的就是实践的特殊本质,选项C指的是实践的一般本质,故ABC均正确;D为实践的特点,排除。

4.ABCD 【解析】 题中的表述反映的都是物质运动时在时间上的持续性、不可逆性,或者说一维性。

5.CD 【解析】 很明显,CD为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正确表述;AB是对主体和客体概念的解释,故排除。

6.ABC 【解析】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镜中花水中月、阶级斗争、引力场尽管反映的是不同的事物,但都客观存在;未实施的城市建设规划不存在,故排除。

7.ABCD 【解析】 本题考察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的考察,属于基本知识点的考察,考生熟记即可。

8.ABCD 【解析】 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由于意识的主体在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认识结果就有差异,不管差异的程度如何,都是意识主观性的表现,所以,ABCD均为意识的主观性的表现。

9.AC 【解析】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首先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其次也承认意识对物质又有反作用。B正好颠倒了顺序,是唯心主义的观点;D明显错误。

10.CD 【解析】 AB的实质都是强调、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CD正确地表述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1.CD 【解析】 “饼”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属于物质的东西;“画”的“饼”属于精神范畴,二者各有不同的作用,有时精神的作用也十分巨大,但精神不能代替物质,它只是物质的主观反映,而主观反映又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 AC将二者割裂开来看待,明显错误。

12.BCD 【解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绝对的,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永恒的。选项BCD辩证地看待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关系,A则将二者对立起来,故排除。

13.BCD 【解析】 社会是由人和人的活动构成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关系的承担者;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A项说法错误,应排除,BC两项明显正确。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基本矛盾决定的,所以马克思概括说:“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故D项也正确。

14.BCD 【解析】 生命科学的重大发展表明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再大,不能是第一性的东西,它不可能创造物质,否则,就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了,所以排除A。意识反映世界,同时在反映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的高度体现,BC明显正确。

15.ABD 【解析】 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可知,ABD是其哲学理论依据;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则与党的思想路线无直接关系,故排除C。

三、分析题

1.[参考答案]

(1)说明了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南昆铁路的建成就是广大铁路职工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取得的成果。
(2)第一,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是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以及在活动中具有的精神状态。主观能动性不能随意发挥,它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第二,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但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可以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南昆铁路的施工中,为了解决塌方和漏水,50多位专家现场反复勘测,掌握了其地质特点,并根据地球磁场变化的规律,制定了方案。在职工的支持下,党员发挥带头作用,终于制服了塌方,保证了隧道提前竣工。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广度和深度,就越有利于进一步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益出发点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南昆铁路的建设者,为了保证隧道提前竣工,群策群力,互相协作。特别是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这说明只有坚持正确的取向,才能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益于人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集体。总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表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但是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考生要把握这一辩证关系,才能正确地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这个知识点也是历届考试中经常涉及的。

2. \[参考答案\]

(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就是万事万物的本原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就是说,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不能说世界统一于存在,因为有些哲学把存在理解为精神或意识,如存在主义。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是要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首先是自然科学的长期和持续的发展的证明。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论断是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现代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和新成就也在不断提供新的证明。例如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的微观宇宙和宏观宇宙,都无例外地是一种物质存在的方式。其次,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有赖于哲学的证明。这是因为一切自然科学的证明虽然是必要的,但自然科学不论怎样发展,它所提供的证明只能是个别的、部分的、相对的;而世界是整体、是永恒的、绝对的,因此必须借助于正确的理论思维即哲学,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把部分与整体、相对和绝对、暂时和永久辩证地统一起来,方能使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得到证明。无论是自然科学的证明还是哲学的证明,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际上是没有止境的。
(3)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不存在。一切现象,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归根到底都是由物质运动所引起的,都可以从中获得最终的解释和说明。坚持这一观点,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义、宗教迷信和歪理邪说,树立真正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说明客观世界以及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第一性的。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这就是在实践中坚持唯物论。

【思路点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只有坚持世界的物质本原性,才能彻底坚持唯物主义,也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去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改造世界。考生必须要对这一原理熟练掌握。

3. [参考答案]

(1)材料1属于二元论观点。笛卡儿公开讲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本原。而杜林则采取模棱两可的折衷主义观点。两位哲学家的错误实质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后仍然导致唯心主义。

(2)材料2 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主义一元论,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3)材料3 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思路点拨】 回答本题,首先是要根据题中所提供的材料判断本题的考查点,这是解决本体的关键。通过分析材料可知,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对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基本知识的把握。判断准了这一点,后面的问题就好回答了。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复习提示

一、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是历年考察的重要章节,有一些涉及当前现实的重点、热点问题。
重点: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难点:应该紧扣当前现实社会热点,来分析诸如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等问题。

二、历年考点分析

  本章涉及到自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等当前的热点问题,一般出选择题的几率不大,主要为分析题。它包括了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文化的本质与功能;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等。这些热点在近年考试试题中有集中体现,如: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004年单项选择题第1题);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2005年分析题第34题);社会规律及其特点(2000年文科辨析题第30题、2002年文、理科材料题第36题);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2001年文、理科辨析题第31题);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000年文科单项选择题第3题、2000年理科不定项选择题第19题);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2005年单项选择题第4题);文化和文明的辩证关系(2006年多选题第19题);意识的差别性(2007年单项选择题第4题)等。

  可以看出,本章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社会生产实践方式和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协调发展、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把握上,此外要注意如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

三、命题趋势预测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几个知识点近几年没有涉及,考生应该加以注意。今年的新增知识点“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及去年新增而未考查的内容也是重点,希考生多加注意。

四、大纲解读

  本章知识点变动不多,只在“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部分。新增知识点“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

精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哪些是不正确的()
A.在阶级社会,从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我们可以推断出没有超阶级的人性
B.意识形态有时候是不反映经济基础的
C.在阶级社会中,对事物的标准与看法随着阶级地位的不同而不同
D.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当时是正确的意识形态

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 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3.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经济基础  B.生产方式  C.科学文化  D.精神文明

4.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5.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历史的钥匙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6. “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
A.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B.确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C.承认国家是个历史范围
D.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7.“社会经济形态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说明()
A.社会发展受思想影响  B.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社会发展是道德发展的过程  D.社会发展是自发的

8.美国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由前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些说明了()
A.它们违反历史发展规律
B.它们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
C.社会发展不遵循任何客观规律
D.这种直接过渡违反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法

9.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问题  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与发展问题

10.在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A.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B.社会制度的先进或落后
C.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D.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11.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12.恩格斯所讲的“两种生产”是指()
A.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B.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精神资料的生产
C.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D.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

1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生物学、道德、宗教  B.逻辑学、哲学、道德
C.法律思想、艺术、语言学  D.政治思想、哲学、宗教

1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1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二、多选择题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生产方式()
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C.它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
D.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下列社会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形式逻辑  B.哲学  C.美学  D.语言学

3.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
A.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活动的承担者
C.人口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D.人口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4.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A.它在人们改造劳动对象的过程中发挥着直接的作用
B.是生产中的“骨架”“肌肉”
C.它决定劳动资料其他因素的发展状况
D.它不仅是劳动资料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而且是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标志

5.古猿构筑巢穴和用石块、木棒觅取食物的活动是()
A.生产劳动  B.包含劳动的萌芽
C.对自然的改造  D.动物的本能

6.人类当今面临环境问题主要指 ()
A.空气污染严重  B.世界性水源危机
C.森林惨遭毁灭性破坏  D.生物物种的不断减少

7.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本质区别中,正确的是 ()
A.是不是反映经济基础
B.是不是具有阶级性
C.是不是带有阶级性的一整套社会观念体系
D.是不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8.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句话的含义是()
A.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B.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C.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D. 实践是人类社会和人的存在方式

9.复杂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往往存在三种不同的体系()
A.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B.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
C.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
D.语言文字等公共服务体系

10.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11.据报载,北京市××区开展以文化育文明的活动,通过文化资源孕育文明、群众文化哺育文明、文化兴区培育文明等三种途径,营造文明城区。这是因为
A.文化和文明是没有区别的  B.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构成文明 
C.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D.文化进步程度与文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

12.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13.一位日本首相说过:“在日本,政府是船长,财界是罗盘,船长始终按罗盘指引的方向前进的。”这段话表明()
A.资本主义政治是其经济的集中表现  B.资本主义国家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C.资产阶级政府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D.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德是()
A.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B.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C.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  D.协调阶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15.国家的职能表现在()
A.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
B.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
C.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D.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

三、分析题

1.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原理,并说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文化的本质和功能的基本观点,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3.结合我国的人口状况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性质的原理。

4.在国际格局的变动中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有利于我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外开放也会有风险,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会趁机而入。只要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确保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权握在人民手里,精神文明建设就能在改革开放中健康发展。请运用哲学常识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述问题:结合材料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的?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近1000万人,每年新增劳动力800多万人,社会失业人员570多万人。“十五”期间,我国将把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按国际通行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10%以上,就属于人口老龄化社会。1999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达到10.12%。预计2010年,这一比重达到12.37%,2026年,达到20.37%。

材料2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的社会保障完全由企业来承担,使企业负担过重。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总目标是:“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谈谈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总目标?
 (2)运用所学政治理论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一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四、新增考点突破

1(多选)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
A社会经济结构  B社会政治结构
C社会观念结构  D上层建筑
选自《考研政治同步训练1600题》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 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着经济结构变化而变化,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2. B 【解析】 考察的知识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物质生产实践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3.B 【解析】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4.D 【解析】 考察对基本知识点环境作用的掌握, 社会发展是通过生产方式的发展来体现。

5. B 【解析】 考察对基本知识点:马克思“劳动发展史是理解人类全部发展史的钥匙”的掌握。

6.A 【解析】这是马克思的一个论断。这个论断不是讲B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不是讲C项“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更不是说D项“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而是在谈生产工具的重要作用。生产工具不仅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还是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7.B 【解析】 考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指它的客观性。

8.B 【解析】 社会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不依人们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这是一个大前提,人类必须遵守。

9.B 【解析】 仔细审题,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就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其关系的不同理解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

10.D 【解析】 考察哲学和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11.A 【解析】在四个选项中,B项“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项“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D项“它具有历史继承性”是社会意识,既包括先进的社会意识也包括落后的社会意识所共同具有的特点,而A项“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是先进的社会意识所独有的特点。也正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从整体上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12.C 【解析】 本题是对名人名言的考察,也属于基本概念的掌握。

13.D 【解析】 意识形态结构包括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形式,是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整体。

14.C 【解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15.B 【解析】 生产关系是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体现了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解析】 考察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句话的理解,其中生产方式是基础,决定着其他因素的作用的发挥。

2.BC 【解析】 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形式。

3.ABC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把握。人口因素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是指生活在特定地域内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们的总和。选项A.B.C都正确说明了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正确答案。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夸大这种作用,把人口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D项正是说明人口因素不起决定作用的,也应该选。

4.ABC 【解析】 考察对基本知识点生产工具的理解,生产工具标志着人们改造、控制自然的能力如何,是人类所达到的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标志,生产工具的水平是人类劳动力水平的“测量器”。

5.BD 【解析】 真正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改造自然的活动。

6.ABCD 【解析】 联系当前实际考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还可以根据环境的恶化考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7.ABC 【解析】 考察对意识形态基本概念的理解,D不是两者的本质区别,所以选择ABC。

8.ABD 【解析】 实践作为社会生活的本质,它是社会生活的内容、现实基础和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活动,人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所以实践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9.ABC 【解析】 语言文字等公共服务体系属于社会意识,但不是社会意识形态。

10.CD 【解析】 考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依据,本题很简单,AB并未体现。

11.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文化和文明的辩证关系。解答此题考虑两个要点:一是文化和文明的区别点,即文化不等于文明。二是文化和文明又有联系,即文化包括文明。这样内容就比较全面了。此题虽然重要,但难度不大,一般考生不会一无所知。选项A很绝对,明显不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表达了文化和文明的联系。

12.ABD 【解析】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物质的实体,是一种客观的现实的物质力量。C错误。

13.ABD 【解析】 考察政治上层建筑,C项过于绝对,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因此是错误的。

14.BC 【解析】 社会公德是起码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具有历史性、继承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15.ABCD 【解析】 本题考察国家的本质和职能知识点。国家的本质是通过国家的职能,即国家的社会作用表现出来的。国家的职能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对外职能主要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

三、分析题

1. [参考答案]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它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进步;二是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社会意识是观念形态文化的重要内容。
(2)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80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从思想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
(3)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已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要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教育和管理,移风易俗,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删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
(4)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全党同志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思路点拨】回答问题时注意,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是叙述原理,第二问是在院里的
基础上,联系现实问题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展开论述,并分析其的必要
性和重要性。

2. [参考答案]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政治和经济决定文化,而文化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政治和经济。
(2)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功能。①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具有维护和巩固这种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②文化具有知识传承的功能,以保证下一代人在上一代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③文化对人具有教化功能,人创造文化,文化又塑造人。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为核心任务。但正如我们刚才所分析的那样,一个社会的精神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有助于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有助于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保障,有助于体现中国现代化所特有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风貌。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文化的本质和功能,及其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本题属于常规题,也是先叙述原理,然后再联系现实回答问题。

3. [参考答案]
(1)我国人口状况突出表现为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国每年增加的大量劳动力适龄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人口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人口增长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之间等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加重了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拖了经济建设的后腿。现阶段我国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比例失调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旧中国遗留的大量人口;二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医药卫生事业的普及等,使人口沿着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类型发展;三是我们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与工作中的失误。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没有及时采纳正确意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人口的迅速增长。
(2)我国的人口状况说明,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性质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口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第一,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是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可能有物质生产,因而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其次,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人口因素与物质生产相适应,可以加速社会的发展;人口因素与物质生产不相适应,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第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首先,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人口状况与社会制度的性质、优劣没有必然的联系。其次,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而不是人口因素。再次,人口因素只有通过物质生产才能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物质生产制约着人口生产,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状况;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

【思路点拨】本题考察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性质的原理,并结合我国现实的人口状况来回答。本题首先回答我国现实的人口状况;再次结合原理,说明人口因素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但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最后点明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人口因素如何与决定因素良性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4. [参考答案]
(1)①对外开放有利于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与经营管理方法和有益的文化知识,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对外开放也会给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文化垃圾的传播以可乘之机,阻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自我封闭,排斥国外的优秀文明成果,也不能因为对外开放,就对西方思想文化全盘照搬。
(2)上述材料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思想方法。一方面,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全面地看问题;反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片面地看问题。另一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健康发展。

【思路点拨】 本题第一问是考察对外开放政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回答,最后要点明我们该如何做;第二问考察的是两点论和重点论关系原理,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来回答。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其有利方面又要看到其不利方面,在其基础上抓住重点,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我们要做的是顺应它,发挥其积极的方面,同时采取措施,避免其不利因素的发生。

5. [参考答案]
(1)①材料1反映出,由于企业职工下岗较多和新增劳动力众多,社会失业人员增加,我国亟待解决失业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由于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亟待解决社会养老问题。材料2是针对材料1反映的社会经济问题,提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总目标。
②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由于我国经济还不发达,需要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资金来源多元化”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是我国经济体制的创新。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国家必须保护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维护广大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不适应新的情况,因此,必须改革,进行体制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创新精神,克服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思路点拨】 本题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哲学的角度来考察社会保障制度问题。材料已列出了失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现状;从而在材料2中引出社会保障制度。材料2中考察到政治经济学中的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外开放等知识点;第二问涉及到“三个代表”的问题,结合相关原理来回答;第三问考察的是发展的观点,原理结合实际回答即可。

四、新增考点突破

1ABC【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有机体及其结构。

A项包括生产关系,B项包括D项,所以只选ABC即可。

复习提示

一、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在以往考试中不是考察的重点,但联系现实较多,考生必须谨慎对待。

  重点:人的本质含义;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本质含义;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关系;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难点: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关系;人的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这需要辩证的去看待。

二、历年考点分析

  主要知识点集中在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以及社会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同时人的问题又集中在人的价值的实现问题上面。

  在近几年的考研试卷中,考查本章知识的各种题型主要集中在:人的本质(2001年文科不定项选择题18题);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2002年文科单项选择题第三题、2002年文科不定项选择题第17题、2002年理科不定项选择题第18题);物质的基础性作用、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前提属性(2006年单选题第4题);人的价值的实现(2006年多选题第20题);人的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2007年单选题第3题);以人为本(2007年多选题第20题)等。可以看出,本章考查的知识点,也主要集中在人的本质、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以及社会形态上。

三、命题趋势预测

  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选择性;人的价值;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都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重要考察点,考生平时要多与现实联系,深入掌握与领会。

四、大纲解读

  本章没有新增知识点,也没有新修订的内容。

精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C.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2.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人的自然属性  D.人的社会关系

3.“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
A.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
B.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
C.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根本属性
D.违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4.作为社会历史观的自由王国()
A.是指人们可以创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那样一种社会状态
B.是指人们可以改变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那样一种社会状态
C.是指人们获得绝对自由那样一种社会形态
D.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这样一种社会形态

5.“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个别举动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A.重视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C.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D.认为偶然性被必然性所决定

6.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的发展具有与自然界发展的不同特点
B.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对立是进步顽强而持久的反抗
C.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
D.自然灾害的危害和人的自私观念作祟

7.“支配物理世界之运动的必然性,也支配着精神世界的运动,因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服从于注定的命运”。这种观点()
A.对必然性作用的科学揭示  B.会导致“宿命论”
C.会导致唯意志论  D.揭示了必然性的本质

8.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这表明()
A.财产多少与人生价值的实现无关  B.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C.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一致的  D.做工作要坚持适度原则

9.为使见义勇为的精神发扬光大,近年来各地依法设立“见义勇为”基金,授予他们荣誉称号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这体现了()
A.英雄的精神是无价的,行为是有价的  B.贡献与索取完全等价
C.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D.个人对社会的精神贡献应该转化为物质贡献

10.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
A.满足个人对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需要  B.实现不受社会制约的自由选择
C.摆脱社会的限制使人自身成为目的地  D.满足社会和自我的多方面需要

11.“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是越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
A.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
B.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
C.自由是必然的根据
D.必然是自由的限度

12.萨特认为人的本质只有与他人和社会隔离开来才能显示。这种观点是()
A.抽象的人性论  B.形而上学的机械论
C.夸大主观意识的唯心论  D.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13.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二、多项选择题

1.在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的作用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A.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等同的
B.人民群众可以改变历史规定,杰出人物则不能
C.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可以对历史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人民群众需要杰出人物,杰出人物来自群众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
A.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
B.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
C.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保证
D.实行群众路线是尾巴主义的领导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A.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B.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C.深化了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D.深化了对共产主义的认识

4.承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说明()
A.社会发展过程没有决定性
B.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形态,可以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C.虽然社会形态及其演化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但是社会发展不是严格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
D.当一个民族或国家处于历史转折点时,社会发展往往显示多种可能的途径

5.自由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指的是()
A.泛指人的自由
B.指人们完全认识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而获得了自由
C.指共产主义社会这样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D.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6.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7.下列属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上层建筑符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8.与自然规律相比,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A.从形成机制看,社会规律形成于实践活动中
B.从作用的条件看,社会规律要借助于人的能动实践
C.从表现形式上,社会规律呈现为统计学规律
D.社会规律随着社会阶段的发展不断变化

9.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 ()
A.个人对社会作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
B.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C.个人为社会做贡献,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回报
D.个人为社会做贡献,是实现自我的基础

10.资产阶级人性论的错误在于()
A. 离开社会关系来谈论人的本质  B. 认为没有共同的人性
C. 认为人性是可变的  D. 认为有永恒不变的人性

11.下列观点违背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有()
A.“天不变,道亦不变”  B.“五德终始”
C.“一切都服从注定的命运”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
A.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B.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C.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D.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13.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先进阶级选择道路  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14.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三、分析题

1.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的本质。

2.试述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践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3.2006年1月9-11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京举行,胡锦涛发现重要讲话并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颁奖。叶笃正院士、吴孟超院士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胡锦涛为他们颁发了获奖证书,每人获得500万元的高额奖金。
  请从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谈谈上述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4.根据如下论述回答题后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指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本质是在其劳动和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分析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选自《考研政治同步训练1600题》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 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2.D 【解析】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其中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正是从该角度来认识人的本质的。

3.D 【解析】 人性如何要考虑自身的因素和后天的社会关系环境,人性先定论是完全唯心主义的。同时要加强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的理解。


4.D 【解析】 本题考察对自由王国的概念的理解。自由和必然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自由并不意味着完全摆脱必然的完全束缚,而是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掌握其规律性,自觉按照规律办事,实现自身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5.C 【解析】 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必然规律,我们必须首先承认历史必然性,个别英雄人物的作用只能加速或减缓历史发展进程,而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进程。

6.B 【解析】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方 向和趋势是前进的或上升的,但其发展又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出现这种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就是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不愿自动退出历史的舞台,他们要同进步势力进行顽强而持久的反抗。ACD项也是其中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7.B 【解析】 根据自然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是有其规律性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认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8.B 【解析】 本题考察“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人有其自身价值,但人自身价值最终必须通过对社会的贡献实现。

9.C 【解析】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统一,一个人对社会有所贡献时他实现了其社会价值,社会有责任帮助其实现自身价值。

10.D 【解析】 人的价值是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的根本实现途径是人的劳动,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11.A 【解析】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上,必然是自由的根据,自由以必然为前提,是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必然不断向自由转化。依据自由与必然的这种辩证关系的理论,本题A为正确选项。其他选项并没有本题的题意,故排除掉。

12.A 【解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实在的,只有在与他人组成的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人的本质,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即人的本质的观点是抽象的,唯心主义的。

13.D 【解析】 本题考察对“历史人物”概念的理解。历史发展是有必然规律性的,所谓的伟大人物只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历史发展,而不能改变历史。

二、多项选择题

1.CD 【解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参与者、创造者,人民群众对历史的贡献是通过历史合力表现出来的,伟大人物由于更为了解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的影响也更为明显,但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支持。

2.AB 【解析】 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代表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其根本观点和路线,是正确开展工作的基础。

3.AB 【解析】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总的历史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的先进的社会发展形态,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经验有利于进一步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终极目标,应具有完全的价值定义。

4.CD 【解析】A项明显不正确,因为主体选择性必须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为前提。选择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是在客观可能的时空条件下的选择,它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们不能选择生产力,也不能任意选择和变革生产关系;它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故排除B项。

5.CD 【解析】 自由王国的概念包括三大范畴:人自身的自由、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由、人与社会关系的自由。三者是统一的,缺一不可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状态。

6.CD 【解析】人的历史活动起始于主体选择,社会发 展表明,在同一历史时空内,往往并存多种可能,包括社会发展道路供人选择。而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道路,一定是C项“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和D项“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故选CD。而A项“多数人选择的道路”没有指明选择的是什么道路。B项“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也是错误的,因为反动势力在一定时期是强大的,但他们选择的道路却是反历史潮流的。

7.ACD 【解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易得出正确答案ACD,B是阶级社会的特有规律,不能选。

8.ABCD 【解析】 社会规律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社会不同于自然的特殊性决定的。四个选项都正确反映了社会规律的特征。

9.BD 【解析】 主要考察人的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10.AD 【解析】注意该题是说资产阶级人性论的错误是什么,不是指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观点。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主要错误是离开现实的社会关系,抽象地谈论什么共同的人性、永恒的人性。人性即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从现实性上讲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AD两项正是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主要错误所在。

11.ABC 【解析】 社会发展规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D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所以不选。

12.ABCD 【解析】 本题考察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关系是统一的,互为基础和前提的,但人的发展应是最终的价值诉求。

13.CD 【解析】 社会发展道路先进与否有两个标准;阶级标准和生产力标准。

14.ACD 【解析】 本题考察社会发展道路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

三、分析题

1. [参考答案]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和资产阶级人性论是根本对立的。人的本质首先是人和动物的区别问题。人有与动物相同的自然属性,又有和动物不同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决定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往往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生物属性,认为人是有生命的、要吃要喝的自然实体,这就不能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全部社会关系决定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关系。特别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特殊本质。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属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往往把人的本质属性归结为抽象的共性,宣扬超阶级的“人性论”,以掩盖阶级
对立,欺骗广大群众。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则宣扬永恒不变的人性,把人的本质设想为某种固定不变的东西。因此,资产阶级宣扬抽象人性论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思路点拨】 本题考察对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本质的认识,并要求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进行分析。所以,答题时首先要阐述清楚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主要是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原理。同时,又要针对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生物属性、宣扬超阶级的“人性论”以及认为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2. [参考答案]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民发展。首先,要提高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其次,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条件;再次,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最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

【思路点拨】 这是江泽民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包括: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标志。把握住这三点回答本题就不难了。


3. [参考答案]
(1)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价值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一个人只有为社会做贡献,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3)党和国家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国家奖励有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会激起个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思路点拨】 该题主要考察人的价值二重性的关系。首先回答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其次应该指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应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追求的目标;然后指出实现了社会价值,政府和国家自然会对其承认并帮助其实现自身价值,从而达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4.[参考答案]
(1)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由对物的依赖关系变为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是由对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对立的扬弃而实现的。到了共产主义,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实现了劳动的普遍化,劳动不再成为人谋生的手段,而成了人的第一需要,这样就会有足够的自由时间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然而共产主义又是人类历史上最艰巨的事业,我们应当树立起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为实现这一伟大事业而奋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开了航向,但它不是共产主义的实现。
(3)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是朝着这个伟大历史目标的迈进。一切有志青年都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当前,我们要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积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思路点拨】这个命题是我们已经听了不知多少遍的“老话”,但是要对其作充分的论证还是不太容易,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时,对“老生常谈”的而又与所考知识点比较近的命题多留神,多做分析,正式考试遇到时就不会紧张了。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