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真题
广东:2007年7月24日上午公务员面试真题详解一

  1.教育部颁发命令,中小学生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锻炼,问:你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深层意义?

  面试真题分析:这是一道热点时事的评论题目。首先,从这道题目的答题思路来看,对这类热点时事的评论,老师建议广大考生还是要先对这个现象做一个总的判断或评述。即作为一个“答题者”,你对题干中的“教育部”“所颁发”的要求“中小学生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锻炼”的“命令”,是否“认同”(或认可)。就这个问题而言,老师的观点是,我们应该“认同”这个“命令”对“广大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而言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因为就“锻炼”而言,目前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个口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然而,目前我国的“广大中小学生”在较大的升学压力面前,在这样一个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很多时候,貌似简单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却很难获得保障。所以教育部才会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命令”。这实际上是要求全国各个学校改变过去“升学第一”的“旧观念”,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新思想”。

  虽然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应该“认同”这个“命令”对“广大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而言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即这个政策的“执行”和其“执行的依据”却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我们去深思。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要看题干中的“命令”,实际上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是一种直接的行政指引。但在这个点上恰恰反映了这里头的深层次问题。并非是“否决”掉教育部这个“命令”的“合理性”,问题的焦点不在教育部做出“中小学生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锻炼”这一命令的“行为”上,而在于“为什么”,为什么“锻炼身体有利于青少年健康”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却需要教育部如此“大费周折”的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才能让广大的“中小学校”“明白”甚至“接受”这样一个“简单的常识”呢?问题关键并不出在教育部的“命令”身上,从教育部的角度看,其出发点绝对是好的,实行的方式虽然是“命令”,尽管这个方式未必是最佳的,但目前似乎除了这个方式之外,并没有任何更好的方式去保障我们“广大中小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的身体健康。

  而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广大的中小学校”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足”,或者说“远远不足”,甚至极少数的“中小学校”可能压根就没有“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在“高考”或“中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不少学校似乎已经忽视了“学校”的最原始的“教育意义”,却无限放大了“升学意义”,于是导致了教育部“无奈地”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这个“常识性”的“教育政策”。这是我们现行教育体系下的一个“无奈之举”,甚至于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真理性”的“教育政策”,在教育部以明确的“行政命令”推行之后,执行过程甚至可能遇到少数的“抵制”(无论是“内心”上的“抵制”,还是“行动”上的“抵制”),而这种“抵制”“真理”的行为,似乎也有站得住脚的原因,那就是以下要提到的关于“广大中小学生每天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锻炼”这个对策在执行的“难点”:

  (1)很多时候,可能大部分学校都会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没有给小学生过多的学习压力,但家长的“自发” 的“挖潜”行为却常常给中小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使得“中小学生每天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锻炼”成为了一种政策规定下的“空谈”。对然家长的这种做法常常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但很多时候却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现在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当某些家长看到别的家长都送孩子去各种培训班学习,也生怕自己的孩子技不如人,以后很难立足社会。于是许多的“中小学生”除了每天要用一定的时间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剩余的时间常常是被用来完成父母买的各种复习资料。到了周末周日,还有许多的辅导班在等待他们,这就是来自家长的“阻力”。这种来自家长的“阻力”,其实从深层次的角度剖析,实际上是受到了一种社会氛围的影响,而这种社会氛围源于“竞争”,源于为目前的考试压力,也源于我国国人内心深处的“学而优”的传统意识。

  (2)除了来自家长的“阻力”,还有来自客观条件的“阻力”。中小学生每周有体育课的时侯,当然满足“中小学生每天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锻炼”的要求是完全可以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在课后要进行一个小时的集体锻炼,但这样的要求在许多旧城区的学校实施起来常常难度比较大。这里主要问题在于学校“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因为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能容纳所有学生的“运动场地空间”,多以不可能让那么多的学生同时在合适的时间段进行锻炼。或许有人说,完全可以将学生们锻炼的时间进行拆分,每天分段锻炼,这样就能让在校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这个方法是好的,但执行上还是有很大问题,因为很多时候适宜锻炼的时间段是有限的,不可能全天24小时都是合适锻炼的时间。所以去除不合适的时间段,实际上即使把所有合适锻炼的时间段都安排上,很可能很多学校仍然无法满足要求。所以,出路还是在加大对学校“运动场地”不足的“投入”上。

  而如果要对“教育部颁发命令,中小学生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锻炼”这个事件推敲其“深层次含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对学生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视在加强。

  2. 目前许多学校和学生家长都普遍存在忽视学生身体素质教育情况,甚至许多学生本人也普遍存在“不爱运动”的倾向,这是一个很危险的趋势。毕竟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人口的素质,而人口的素质其实并非独指“文化素质”,而“人口素质”的提升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3. 深层次的看,目前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依然还停留在依靠行政命令来执行的层面上,依然是一种“被动的”状态,而没有上升到“自觉”的高度。

  面试真题参考答案:对于“教育部颁发命令,要求中小学生每天至少要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锻炼”。对此,我的看法是:

  (1)我“认为”教育部颁发的这个“命令”对“广大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而言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因为就“锻炼”而言,目前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个口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目前我国的“广大中小学生”在较大的升学压力面前,在这样一个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教育部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命令”有助于全国各个学校改变过去“升学第一”的“旧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新思想”。(备注:在“认同”教育部的“命令”时,考生完全可以有其他方面的理由,关键是只要“认同”就可以,具体的表述可以采用不同的角度。)

  (2)但我认为这个政策的“执行”和其“执行的依据”却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我们去深思。一般来说,教育部不大适合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要求各中小学校统一执行一个政策,因为从形式上和程序上看,可能会影响到各中小学校的教育自主权。但从现实的角度看,其出发点绝对是好的,实行的方式虽然是“命令”,尽管这个方式未必是最佳的,但目前似乎除了这个方式之外,并没有任何更好的方式去保障我们“广大中小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的身体健康。权衡之下,“广大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要比“各中小学校的教育自主权”重要得多,于是教育部才“无奈地”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这个“常识性”的“教育政策”。

  (3)最后,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广大的中小学校”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足”,或者说“远远不足”,甚至极少数的“中小学校”可能压根就没有“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在“高考”或“中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不少学校似乎已经忽视了“学校”的最原始的“教育意义”,却无限放大了“升学意义”。

  另外很多时候,即使大部分学校都会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没有给小学生过多的学习压力,但家长的“自发” 的“挖潜”行为却常常给中小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使得“中小学生每天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锻炼”成为了一种政策规定下的“空谈”。这种来自家长的“阻力”,其实从深层次的角度剖析,实际上是受到了一种社会氛围的影响,而这种社会氛围源于“竞争”,源于为目前的考试压力,也源于我国国人内心深处的“学而优”的传统意识。所以我认为需要改变的,除了物质层面的东西,更多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传统意识。

  当然,除了来自家长的“阻力”,还有来自客观条件的“阻力”。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许多学校存在“运动场地”不足的情况,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在课后要进行一个小时的集体锻炼,但这样的要求在许多旧城区的学校实施起来常常难度比较大。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除了改变意识,还要适当地加大对各中小学校“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的“投入”了。

  至于“教育部颁发命令,中小学生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锻炼”这个事件的“深层次含义”,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对学生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视在加强。

  (2)目前许多学校和学生家长都普遍存在忽视学生身体素质教育情况,甚至许多学生本人也普遍存在“不爱运动”的倾向。毕竟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人口的素质,而人口的素质其实并非独指“文化素质”,而“人口素质”的提升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3)目前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依然还停留在依靠行政命令来执行的层面上,未来还需要加强学校自身的完善机制,而不应该一律地依靠行政指导来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备注:对于这个点可以适当展开)

  新东方公务员 戴斌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