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四川自考网,今天是2020年8月21日

自考资讯热线:028-65656189

距离自考还有28

当前位置:首页 > 自学考试 > 笔记串讲 > 管理类 > 西方社会学理论 >

2018年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讲义三

发布时间:2020-09-13 19:35:10

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主要脉络

第二阶段:深入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西方社会学虽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可是多种取向并存的局面,总让人感到美中不足,怎么整合各种不同取向的社会学,使之融合为更具有综合性因而也更具有说服力的社会学体系,几十年来,一直是许多西方社会学家追求的目标。实际上,西方社会学的第二发展阶段就是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在这方面所做的尝试开始的。

韦伯提出要以个人行动作为社会学分析的基本单位,要把各种不同层次的社会结构概念都转换成可理解的行动。早期的帕森斯也接受了韦伯的这种理论立场,把社会行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但帕森斯认为韦伯以及与他观点相似的“唯心主义”社会学传统过于突出个人行动的主观的一面以及影响个人主观定义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观,而忽略了行动发生于其中的情境作用。与此相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把人的行为视为对周围情境的反应,看到了客观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制约或影响,这是它的长处,但过分强调这种制约作用,忽视甚至完全否定个人主观因素的作用,这是缺陷。

帕森斯认为这两种传统都对说明人们社会行动的某一方面作出了贡献,但都没能对社会行动的结构作出完整的说明,必须把它们综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合理说明人类行动的一般理论。他早年出版的重要著作《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就是他在这方面的的最初尝试。书中的提出了他的一般行动理论的基本思想:提出目标、环境和规范是单位行动的基本要素,行动就是在物理环境和价值规范两方面的制约下,个体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所发生的动作和过程。这显然是对两种传统的高度综合。

帕森斯和韦伯一样从行动理论开始他的研究,和韦伯一样他不仅关注个体的社会行动,而且更关注宏观的社会结构与过程,希望从行动理论出发探寻各种之后结构与过程的真实基础。尽管他一生的研究工作中,都始终注意保持一种综合的理论立场,希望把迪尔剀姆和韦伯的理论洞见结合起来,但随着他研究的深入,他的观点实际上更接近斯宾塞、迪尔剀姆而远离韦伯等人的立场。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发表的一大批著作中《社会系统》《行动理论草稿》《经济与社会》《社会—进化与比较的观点》《现代社会系统》等中,逐渐发展出了一个后来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的宏大社会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一开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学界取得了近乎霸主的地位,但很快受到了人们的批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过于抽象,缺乏经验基础;

过于注重社会过程中客观的层面,忽视其主观层面;

注重宏观分析,缺乏微观分析基础;

过于强调社会的一致与稳定,忽视强制与冲突;

对现实过于乐观,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等。

顾尔德纳的《西方社会学面临的危机》一书就是对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进行批评的著名作品之一。以这些批评为基础,一大批反帕森斯或非帕森斯主义的理论取向在西方社会学繁荣兴盛起来。

一 针对过于抽象、缺乏经验基础的缺陷。默顿做了一系列的补救工作。他批评早期功能分析中的三条假设:“功能统一性假设”“功能普遍性假设”“功能不可或缺性假设”。认为它们没有根据,经不起事实检验,提出应该把功能分析和经验研究结合起来,以经验研究来检验功能分析。为此他提出了“中层理论”策略以及用以指导经验研究的可操作的新的功能分析范式,形成了特纳称之为“经验功能主义”的研究取向,在西方社会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二 针对过于强调社会的一致与稳定,出现了社会冲突理论。其特征是强调社会结构的强制性、社会过程的冲突性、社会变迁的普遍性。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米尔斯和德国的达伦多夫。

米尔斯在《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和《权力精英》等书中,以社会冲突论为指导,对现代美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和权力结构做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指出所谓的“权力均衡”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西方社会的一种神话。

达伦多夫则在《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一书中,参照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均衡模式的基本要素,提出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宏观社会冲突理论,对冲突的根源、冲突群体的形成、冲突形成的形式与条件、冲突的解决、冲突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系统的论述。

有的学者指出无论是结构功能主义还是社会冲突论都是片面的,提出应将二者综合。代表人物主要有:科塞和伦斯基。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中认为,冲突是社会的常态,但他反对达伦多夫那种认为冲突只破坏稳定、导致社会变迁的看法,认为冲突与社会整合、稳定并不矛盾,甚至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伦斯基也在《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一书中,试图证明冲突论和功能论是不相矛盾的。

三 针对过于注重社会过程中客观的层面,忽视其主观层面。出现了符号互动论、拟剧理论、本土方法论。

1符号互动论:是以库利、托马斯和米德等人的思想为基础而形成起来的,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是其创始人。该理论从社会唯名论的立场来看社会,主张人们之间的符号沟通过程是社会过程的基础和实质,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都是人们之间符号互动的产物。

2拟剧理论:在此基础上,戈夫曼对人们之间日常的符号互动过程进行了一系列更为深入具体的研究。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他把社会机构比做一个大舞台,将人们之间的互动过程比拟为剧院中的表演。

3本土方法论:是以强调社会生活中的主观层面为特征的另外一个流派。它是以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加芬科尔是其创始人。《本土方法论研究》中,指出本土方法是指社会成员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构造和解释他们的社会世界并对其赋予意义与秩序时所使用的方法和程序。本土方法论者反对社会秩序有其自己的客观现实性这种观点,认为社会秩序完全是互动参与者赋予周围环境,而且,社会秩序并不一定真的存在,它只是看上去存在,而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对社会秩序的主观感觉。由于这种秩序感,社会现象得到了一种描述和解释,使之对它的社会成员来说成为可知的、合理的、能理解的和可说明的。社会成员为创造这种秩序感所使用的方法和程序,是本土方法论的研究课题。本土方法论与符号互动论有很多分歧,但在反对功能论、实证论,偏好社会生活中微观、主观层面的研究这一点却是共同的。

四 社会交换理论是针对注重宏观分析,缺乏微观分析基础的缺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社会交换的思想在古典经济学、早期人类学中就已存在了,但它的发展主要归功于美国现代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

1霍曼斯:和社会唯名论者相似,霍曼斯也强烈主张要在社会学中恢复人的地位,认为制度,组织和社会都可以归结为个人的行动,因而必须用有关个人行动的命题来解释。他坚决反对功能主义关于社会有自己需求的看法,指出有需求的只是人而不是社会。但他有和诠释社会学和符号互动论不同,不是把人的社会行动归结为纯粹的符号性互动,而是受古典经济学和行为心理学的启发,把人的行为归结为最大利益的追求,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看成是一种计算得失的交换行为。在《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中,霍曼斯讨论了社会交换过程的基本原理,并以社会交换过程为基础,重新描述和解释了社会群体,权力,地位,社会制度等社会现象,建立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社会交换理论体系。

2布劳:霍曼斯认为交换论既可以解释微观现象又可以解释宏观现象,但他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微观层次上,他认为微观层次搞清楚了,宏观层次的现象也就好理解了,这被批评为把一切宏观过程归结为微观个人行动的还原论倾向。布劳试图纠正这种倾向。他指出宏观社会现象和微观社会现象是完全不同的,他提出“整体效应”概念,认为宏观社会过程虽然产生于微观社会交换过程,但它一旦产生出来,就获得了一种突生性、自主性,它有独立于它所产生的原始过程的自己的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中他对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层次上的社会交换过程,它们不同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并且试图说明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结构和过程是如何逐步从微观,简单的人际关系和过程中产生和发展出来的,希望能弥补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的鸿沟。在《不平等与异质性》一书中,他更加强调宏观社会结构的突生性质,强调宏观结构对微观互动的影响,主张从宏观结构本身来讨论宏观社会过程以及它对互动的影响,因而从某种程度上又回到了帕森斯忽视微观,强调结构淡化个人的理论立场上。

五 批判理论是与帕森斯理论对现实过于乐观,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相呼应的。注重批判现实,寻求人类解放的新道路。代表人物有: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

第二阶段是以帕森斯对先前各派社会学取向的尝试为起点,然而最后却以社会学理论的进一步分化为终点。第一阶段只是主观与微观,维护与批判的争论,第二阶段,则产生了新的分歧:抽象分析和经验分析;宏观与微观;冲突与均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