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四川自考网,今天是2020年8月21日

自考资讯热线:028-65656189

距离自考还有28

当前位置:首页 > 自学考试 > 笔记串讲 > 医学类 > 中医基础理论(一) >

2018年自考中医基础理论(一)知识点串讲六

发布时间:2020-09-13 19:50:34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奇恒之腑,除胆属六腑外,都没有和五脏的表里配属关系,但有的与八脉相联系。

脑居颅内。《素问·五脏生成篇》中的"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中的"脑为髓之海",指出了脑是髓汇集而成,而且说明了髓与脑的关系。脑的功能,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头者,精明之府"。清代的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脑的功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把忆、视、听、嗅、言等感官功能都归于脑。 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和病理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认为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同时,把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做了联系。 

髓的生成与先天之精、后天之精都有关系,其功能有养脑、充骨和化血三个方面。 

骨有贮藏骨髓和支持形体的作用。 

脉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即血脉对血的运行有一定的约束力,使之循着一定方向、一定路径而循环贯注,流行不止。二是运载水谷精微,以布散周身,滋养脏腑组织器官。 

胆附于肝之短叶间,与肝直接相连。胆与肝又互为表里。胆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所控制和调节。其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吸收。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为六腑之首。但是,由于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贮藏精汁,故又属奇恒之腑。 

女子胞位于小腹内,为女性的生殖器官。其主要功能为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 中医认为,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主要与心、肝、脾、肾以及冲任二脉有关。这是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二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

"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心主血,肺主气,心与肺的关系,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而气的输散分布也需要血的运载。如果肺气虚或肺失宣降,会影响心的行血功能,从而导致血瘀,出现胸闷、心率改变、口唇青紫等症状体征。若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液运行不畅,也将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出现咳嗽、气促等临床表现。

心与脾

心主血,脾统血,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脾气旺盛,生血功能正常,则心有所主;而心血充足,则可营养脾气。血液在体内的循行,一方面要靠心气的推动,另一方面还要靠脾气的统摄才不致溢出脉外。如果思虑过度,耗伤心血,脾的运化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出现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症状;反之要是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利,或脾不统血,血液外溢,则可致心血虚,心无所主,临床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等。


心与肝

心主血,肝藏血。心行血功能正常,则血液供应充分,肝有所藏;如果肝藏血功能失常,心无所主,血液运行也会受影响。临床上常见心血虚与肝血虚同时出现的病例。

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识和情志与这两脏均有密切关系。心、肝病变也都可表现为精神、心理活动的异常。比如,肝阳上亢患者既可有头晕、目眩、烦燥易怒等肝病症状,又可兼有心悸、失眠等心病表现。


心与肾

心位居于上属阳,五行属火;肾位居于下属阴,五行属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应当降于肾,以助肾阳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而肾水则须上济于心,以资心阴,从而防止心阳过亢。心肾之间的这种正常的相互帮助、相互制约的关系,被称为"心肾相交"。如果肾水不足,不能滋润心阴以制约心阳,就会出现心阳过亢,临床可见心烦、失眠、多梦、遗精等症。若心阳不振,心火不能下温肾水,使肾水不能化气,反而上凌于心,则可出现心悸、水肿等症。

肺与脾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涉及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方面。

人体之气的主要是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所运化的水谷之气所组成。故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的健强,是人体气盛的保证。另一方面,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代谢主要是由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及脾的运化水液、输布津液的功能来完成的。肺以脾所运化输布的水谷精微为营养,才能使其功能活动得到保障;而脾运化水谷和水湿的功能,也需要肺的宣降、通调水道功能来实现。如果脾气虚损,会导致肺气不足,出现疲乏倦怠,少气懒言等症。若脾虚运化失调,水湿内停,生成痰饮,也会影响肺的宣降功能,出现咳嗽、喘息等症。而肺气虚衰,无法通调水道,水湿内停,则会使脾阳受阻,出现腹胀、便溏、水肿等症。

肺与肝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涉及气机的调节。肺气肃降,肝气升发,升降协调,则气机通畅。如果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会出现肝气上逆,表现为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症,即所谓"肝火犯肺"。反之,如果肺失清肃,燥热内停,亦会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出现咳嗽、胸胁胀满、头晕头痛等症。


肺与肾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涉及津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

肾主水,能升清降浊,负责水液的蒸腾气化;肺为水之上源,可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肾两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如果在病理状态下,肺失宣降,或肾的气化失调,均可影响水液代谢,出现尿少、水肿、喘促、喘逆等症。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由肺肾二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如果肾气虚损,不能摄纳肺吸入之清气,气浮于上,则会出现呼多吸少,活动后症状加剧的情况。

此外,肺肾二脏之阴液相互资生。若其中之一受损,必会影响另一方面,出现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症。


肝与脾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涉及饮食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脾运化水谷的功能及脾胃升降功能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而肝又需要依靠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提供营养,才能保持疏泄功能的正常。若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功能,则可见抑郁、胸闷、腹胀、腹泻、便溏等肝脾不和之证。而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则可使肝胆疏泄不利,出现黄疸。此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且脾主统血,而肝主藏血,两脏均与血液的生理、病理情况相关。


肝与肾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是精和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肝藏血,肾藏精。肝血需要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于肝血的化生。中医称之为精血同源,或肝肾同源。如果肾精亏损,则会导致肝血不足,而肝血不足,也会影响致肾精亏损。此外,肝主疏泄功能与肾主封藏功能之间也是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如果肝之疏泄与肾之封藏功能失调,则会影响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的泄精生理功能。


脾与肾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二者的关系是先后天相互滋养的关系。脾气的健运,要依靠肾阳的温煦,而肾精也需要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补充。脾肾两脏生理上相互滋助促进,病理上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此外,脾可以运化水湿,肾负责气化水液,脾肾两脏在津液代谢方面也是共同起作用的。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是阴阳表里的关系。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之间通过经脉形成相互络属的关系。  

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通过手少阴心经及手太阳小肠经互相络属,形成表里关系。临床上可见心经实火移热于小肠的病例,出现尿少、尿热、尿赤、尿痛等症状;也可见小肠热盛,循经上炎于心,出现心烦、口舌生疮等症。

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通过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相络属成为表里关系。肺气肃降可以帮助大肠的传导功能,而大肠传导正常,又有助于肺气的肃降。如果肺失肃降,津液无法下行,大肠的传导功能受其影响,则会出现排便困难,便秘等症;而大肠传导不利,腑气不通,又会影响肺气的肃降,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

脾与胃

脾与胃通过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相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属阴喜燥恶湿,胃属阳喜润恶燥。两脏一运一纳,一升一降,一燥一润,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谷精微的传输。临床上如果脾虚运化功能不良,胃的受纳和降功能也会同时受影响,出现食少、恶心、呕吐等症。同样,如果饮食不节,胃失和降,也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腹胀、腹泻等症。

肝与胆

胆附于肝,肝胆通过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络属而形成表里关系。胆汁的排泄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而胆汁排泄的通畅与否,也会影响肝的疏泄。临床上,肝病常影响到胆,胆病也常波及至肝,出现肝胆同病的现象。

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通过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互为络属而成表里关系。膀胱贮尿排尿功能有赖于肾脏的气化。肾气充足,固摄正常,则膀胱开合有度,水液代谢正常。如果肾气虚,气化失常,膀胱固摄不利,开合失职,则会出现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遗尿、尿频等症。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的共同特点是传化水谷,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在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饮食摄入人体之后,经胃的腐熟而下传至小肠进行进一步的消化,以分清浊。其中清者为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以营养全身;剩余的水液经肾入膀胱,成为尿液排出体外;浊者为糟粕,进入大肠传导为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在消化、吸收及排泄的过程中,胆汁排泄入胃以助消化,而三焦的气化作用,则促进饮食水谷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六腑之间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如胃有实热,伤及津液,可致大肠传导不利,出现便秘;大肠燥结,便秘不通,也会使得胃失和降,出现恶心、呕吐。此外,脾胃湿热,常熏蒸肝胆,使得胆汁外溢,而出现黄疸。胆火过盛,则会影响至胃,出现呕吐苦水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