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四川自考网,今天是2020年8月21日

自考资讯热线:028-65656189

距离自考还有28

当前位置:首页 > 自学考试 > 百味自考 >

一名自考生对自考及自考生考研的深度思考

发布时间:2006-12-19 11:09:04

我自己本身是一名自考生,在我前面的一贴中已经提到,相信还有朋友对我有点印象。我倒是没想到关于自考生和自考生考研会成为这几天的热点话题,因此我觉得我还是有必要在这里谈谈自己更多的想法。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还希望大家坐下来商讨一下我们目前的自考教育该怎么走、该怎么继续下去,我想,这样有建设性的讨论,或许比相互之间褒贬更有意义一些。

  本人是工科生,文笔有限,同时本贴也有点长,希望大家能耐一下性子,好好读一下,如果想反驳本人的观点,也不至于离题太远。

  首先,我想谈谈我所经历的高自考。由于专业和偶然的原因,我不仅仅参加了自考,还有机会参与阅卷、辅导等一些自学考试的细节,对自考应该说了解的更为全面一些。自考本身提倡的是自学,然后参加考试,以获得国家所承认的文凭。但是为什么现在出现信誉下降的问题呢?这要从自考历史的演变和考生结构的变化两方面来谈。

  自考起于80年代初期,那时为什么设立自学考试,很大一方面原因是高校资源匮乏。大学教育是十分稀缺,很多经历文革、年龄偏大、还拖家带口的有志人士很难抛下负累,再重新进入高校接受教育。他们本身还想进一步深造和提高,因此自学考试也就应运而生。

  那时的自考,对于考生是个很大的考验。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寻找学习资料;其二就是师资力量很薄弱;三是考试的艰辛。当时自考还没有成型的教材,不是偏难就是不对口,很多教材只是简简单单的孤本,根本没有辅导材料,即便是正规院校的学生自学还有很大困难,何况是多重负担下的自考生呢?没有老师辅导更是要命,因为自考还没有与高校建立直接的联系,老师很难直接参加教辅工作,更没有象现在遍地皆是的自考班。说起考试过程的艰辛,我很有体会,我的一名老考友,地方上没有考点,每次考试都要长途跋涉坐火车到省城来考试,然后连夜坐火车回去,以免耽误第二天的工作。这种磨难,我觉得本身就体现了当时自考的价值。

  我记得自考办办事人员提到过,88年有个考生在获得自学本科文凭的时候,激动的在考办热泪长流,泣不成声,其中的辛酸难于言表。我们可以想象他经历了怎么样磨难,才使得他这么控制不住自己。作为一名曾经孤独的在自考路上拼搏的过来人,我真的是很有同感。同样的,那时的自考含金量无与伦比,我有印象的就有三个出国留学,两个还是全额奖学金。他们的自学以及解决困难的能力不必任何现在一流高校的学生差。

  师资和学习资料在90年代初期有很大的改善,自考也逐渐系统化,参加自考已经不是一个孤独前行的行当。我参加考试的时候,资料已经一大堆了,寻找一点思路和途径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找老师辅导也已经是稀松平常,应该说我还是很幸运的一代考生:在自考还没有贬值的时候遇到了黄金时代。考试也不用在各地来回奔走,因为考点在各个地市都有,不会耽误太多时间。我也是因为有这些有利的条件,才可以在两年内拿下十几门课程。

  自考真正泛滥是在2000年左右,很多学校都看到自考实在是块人皆可食的肥肉,在利益的驱使下,各种名目繁多的自考班纷纷出现,自考也就慢慢的不值钱了。自考班的增加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后来渐渐演变成以卖文凭为手段来抢夺生员,还有部分学校直接指使作弊,尤为恶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部分院校有一定的自主权参与命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通过率,原来需要争分夺秒的自学考试,变成了一种半正规化的学习经历。但是对于高校来说,由于不用对考生全权负责,自考办班其实是一种风险极低、收益极高的创收手段。尤其是到了这两年,自考已经变成了一种三流以下的教育品种,作为一名自考老友,我只能是很痛心。

  我再谈谈考生结构的变化。

  八十年代的考生,很多都是因为文革的耽误,他们中间很多壮志未酬却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状况。在他们中间,可能会重新回到高校,成为新时代混的不错的骄子;还有一部分就进入了自考的行列。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其资质是毫无疑问的,错过的只是机会和条件。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还有干不完的工作,但是他们都一一克服,毫不气馁。由于他们的艰苦卓绝,才可以不被时代抛弃,渐渐的赶了上来,我对他们始终都是充满了佩服之情。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品质。我相信,尽管他们并不是时代中最为风光的一类人,但是又有谁能够轻视不向命运低头、在逆境中奋起的硬汉呢?

  说起我们这一代考生,应该稍微幸运一些,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佼佼者,在关键性的考试之中,往往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比如我本人,我当时中考的时候,认为能上个中专便是最幸福的,实际上那时的牛人很多都选择了中专,我们初中级部前四名都无一例外的选择了中专,我倒是因为分数高,幸运的被省重点高中截留,才有机会接触大专教育,但是没想到在高考莫名其妙的失利。但是我要说,比我强的、比我聪明好学的很多人都由于选择了中专、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如果他们选择高中,或许他们也会成为院士、长江学者、或者技术精英,不会比任何人差。但是造化弄人,他们只得望他们而兴叹。他们之所以选择自考,也是因为他们不甘心、不满足,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才智,应该说在我们那一代人中属于上三流,他们完全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形象。

  我还要提到的一点是那时高考的严酷性,很多优秀的考生由于一次失误便失去了很多机会,作为社会更应当体谅他们的不幸,自考也是提供给他们,以便让他们再次把握自己。

  之所以自考成为大家嗤之以鼻的一类,主要是受到现在自考班和全日制自考生的影响。由于高校一再扩招,考上大学已经不再是件难事,如果考不上,反而是一种奇怪的事情。我不否认很多自考生实在是学习资质有限,只能依靠自考这种费时靠点的手段获得大家的承认;还有一部分自考生是由于家长把高校变成了托儿所,把很多社会上的年轻游民塞进了高校。我所知道的有部分高校自考分数线一降再降,200多分也能就读,不能不说是money使然。

  但是我也要说的是,他们中也不乏优秀考生。我辅导过一些考生,他们中刻苦好学的积极分子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我本身是工科出身,他们往往学习了我知识范围以外的内容以后,才小心翼翼的向我咨询,让我十分吃惊,因为即便是正规本科,这些东西学起来也是很吃力的,他们居然也扣得一清二楚。我觉得他们依旧是成功者,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那么他们考研是不是就该受到限制和歧视呢?我觉得,任何一个人都不应当受到歧视,尽管他们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就不能刻意给他们再套上另一副枷锁。我记得今年有一个农民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在高校可以造就一个院士,但是人家一个小小农民做到了,丝毫不比任何衣冠楚楚的教授逊色!还有唐山一个年轻车工出身的电脑黑客,最后搅得公安局不可开交,我不是赞同他的行为,我只是想说,他们虽然不具备明晃晃的学历,但是他们一样出类拔萃。

  还有很多同学说,在复试加大力度,把自考生刷下来。我觉得这话出发点有问题。准确的说,应该是把不合格的刷下来,不能只是针对自考生。任何种群里面都有好的和差的,如果认为北大学生里面个个都比其他学生强,我认为你的优越感太夸张了。我有个同级同学,他在高中是全校第一,所有师生认为他是那几年最为卓越拔群的一个,比他成绩差一百多分的同学仍然有十足的把握考上清华。但是他出乎意料的选择了一个次重点高校,主要是他比较喜欢某个老师。后来听说他又全额奖学金留学美国,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我说这个是想表明这样一个观点:人不能因为优越感迷惑自己的判断能力,我更希望考官最好不要带着有色眼镜,这对自考生和其他院校的考生太过儿戏和草率。

  中国的考试制度确实非常不合理,我也是这么认为,但是考试能取消吗?短时间内是不行的。如果取消了考试制度,我相信在腐败已经渗透到角角落落的中国社会,高等教育瞬间就会变成后门、关系、裙带、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的大聚会。不仅在座的各位不能接受,就连最高的权利阶层也不敢这么作,考试毕竟还是体现公平的一道脆弱衡杆,我们只能尽可能的让他灵活和全面,至于以后会不会取消,还要看社会大环境的发展,我们短期内还要适应考试这种形式。

  话说回来,自学考试需不需要改进呢?我认为要改进的实在太多了。首先是这种死记硬背的考试制度应该改革,所有的努力已经不再是围绕学习,而是围绕考试进行的,而且很多考生把这种惯性思维带到了研究生阶段。这里我不能不说陈瑞华教授说的有点道理,他至少告诉我们:要及早扭转为了考试而学的思想,而是为了研究而学、为了创新而学,这点同样适应于其他学生。自学不仅仅是考试,更是为了自主吸收新知识、新技能,如果就此打住不思进取,我只能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实在太可惜。

  我从没有认为自考生有什么可耻的,也没有认为北大清华有什么高不可攀。人的奋斗所要付出的是一生的时间。我们曾经有很多体会:初中时候的优秀者可能在高中并不优秀;高考的幸运儿到了大学有时也会落在别人后面;在经历了大学教育之后反而发现很多成功人士没有学历。你能认为一个阶段的领先者就是笑到最后的那一位吗?我觉得那不一定。

  在这里发贴的同学和朋友,我有个建议不知道你们能不能接受:那就是希望你们不要把一个中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浓缩到自考生身上,其实每个地方都逃脱不了,不论你是北大还是某个不知名的院校,我们所要做的,还是把注意力聚焦在问题的本身,那就是中国本身的教育制度,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