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四川自考网,今天是2020年8月21日

自考资讯热线:028-65656189

距离自考还有28

当前位置:首页 > 自学考试 > 百味自考 >

自考大专学历士官张海波加盟硕博团队闯难关

发布时间:2014-07-08 15:09:08

张海波(左一)为课题组成员介绍装备性能。

解放军报讯(特约记者胡春雷、特约通讯员戴华)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士官,竟与2位博士、3位硕士同时被选拔为课题攻关组成员,并在课题攻关中担当重任,取得了丰硕成果。6月下旬,南京军区某部传来喜讯:上士张海波参加的硕博攻关团队又一次摘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他们的成果被推广到基层部队。至此,该团队3年来攻克16项训练和保障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奖5项。

几年前,该部列装某新型特种装备,这种装备价值上亿元、接口数千个,可谓名副其实的“金疙瘩”。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磨合,新装备的训练、保障遇到不少问题,特别是自主维修保障中出现不少技术难题。完全依靠外援解决这些问题不现实,该部党委研究决定组建课题攻关组。

2011年初,经过层层选拔,几名预选对象进入领导视线——楼俐等5名军官中2人是博士、3人是硕士,且都毕业于名牌大学;另一名是毛遂自荐、只有自考大专学历的士官张海波。

该部党委经过综合考量、慎重研究后决定:授权张海波和5名高学历干部组建课题攻关组,并专门为他们腾出了房间作为研究室,配备了必要的设备。

加盟硕博团队后,张海波每天“蜗”在机房十几个小时,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刻苦的钻研,提出应用方案40多个,总结装备维护经验30多项。课题组的几位博士、硕士,从起初怀疑他的能力到对他竖起大拇指,心甘情愿地和他一起并肩战斗,携手攻坚克难。张海波虚心向博士硕士学习,自身素质取得了长足进步。

3年来,张海波在课题攻关中担当重任,参与完成了2项战法创新课题、攻克新装备保障技术难题14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由他牵头完成的研究成果有3项。

今年3月,该部一套临近退役年限的装备性能不稳定,误差频出,张海波主动请缨,与课题组成员一道连续奋战,先后分析整理了500余组试验数据,提出40多条改进意见,并成功对装备进行了升级,有效提高了装备性能,延长了装备使用寿命。

追问:一名士官的成功折射了什么?

观察视角 单位党委

■坚持用打仗标准选人用人,要有不拘一格打破常规的勇气

■组织的培养与扶持,是官兵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到底吸不吸纳张海波进入硕博攻关团队?起初,不仅该部领导意见不一,官兵们也疑虑重重。有人提出:本单位博士、硕士好几十人,人才多的是,为啥非得相中一名士官?有人质疑:特种装备训练保障不同于走队列开坦克,技术含量很高,这名只有大专学历的士官能行吗?

再者,该部以往成立课题攻关组,成员都是硕士以上学历。为一名士官打破惯例,有必要吗?面对种种观点,该部党委“一班人”讨论后认为:不拘一格用人才,才会人才辈出;打破常规用人才,才能人尽其才。他们研究出台课题攻关成员选拔新机制:选拔步骤——个人自荐、张榜公布、述职答辩、公开比武;选拔条件——能力第一、学历不限、工作年限不限……经过层层选拔,张海波脱颖而出,最终加入硕博团队。

得知这件事后,南京军区司令部领导对该部党委不拘一格用人才、打破常规用人才的做法予以肯定,称赞这种非常之举体现了单位党委的识才之智和用才胆略。

谈及自己取得的成绩,张海波说这离不开单位领导对他的培养。对此,该部党委“一班人”认为:组织的培养与扶持,是官兵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出人才就是出战斗力,培养造就人才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

近年来,该部在培养人才上想了不少办法,下了不少功夫。该部领导介绍,他们注重强化“人人是人才、人人能成才”的育才观,为每名官兵制订“成长路线图”“定向培养方案”,采取办班、送学、比武、任务锻炼、结对帮带等,大力培养跨专业业务尖子和等级技术能手。截至目前,该部七成官兵经过了两种以上专业技能培训,成为一专多能人才。与张海波一样,一批原本学历不高的“兵参谋”“兵专家”脱颖而出。

观察视角 硕博团队

■甘当映衬红花的绿叶,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在取长补短中共同成长,在团队合作中实现共同目标

张海波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博士硕士们的支持配合。

起初,网络高手、硕士王忠对张海波的加入不以为然。一次课题攻关,王忠发现某型装备各种通信线缆长达10多公里,仅接口就有3000多个,别说改进性能,就连把所有接口认清都难,可长期与装备打交道的张海波对这些如数家珍。王忠主动放下身段,甘当配角,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在协助张海波攻关的同时,自己也熟悉了装备的结构、电路和参数。

红花还要绿叶配,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对此,王忠袒露心声:“无论学历高低,不管是官是兵,只要有利于攻克难关,我们心甘情愿当好这片绿叶!”

女博士楼俐深深被张海波“拼命三郎”的精神所打动,她不仅主动为张海波讲解技术原理,为他解决难题出谋划策,还毫无保留地与他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

张海波的特长是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相对不足,对一些技术原理理解不深。恰好,几位高学历干部知识储备足、技术水平高,既有通信网络高手、网络工程领域专家,还有应用数学专业的硕士。然而,博士硕士们对装备操作、元器件性能不太熟悉。他们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在密切协作中攻克一道道技术难题。

课题组成员、硕士刘永刚介绍说,在攻关中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他们也时常争论,有时候甚至吵吵嚷嚷,但吵过之后又会平心静气一起进行试验,一起想对策。正是在这样的团队合作中,张海波和博士硕士们共同成长,实现共同目标。

观察视角 张海波

■军营为每个人提供了广阔舞台,但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青年官兵要想成功必须躬身实践

从小就向往军营的张海波,高中毕业后已在南京找了份很体面的工作,但他却毅然说服父母参军入伍,用他自己的话说:“部队的舞台更广阔”。

入伍第一年,张海波各项军事技能全优;第二年,获得国家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资格证书。看到张海波出色的成绩,上级决定让他到水电维修班进行锻炼。

岗位转换后,张海波干劲不减。由于检修线路时经常右膝跪地,他的膝盖上长出了厚厚的茧。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上级组织的专业比武中,他取得了第一名,成为单位数一数二的“小能手”。

2006年,从士官学校刚毕业的张海波正好赶上部队通信工程改造,他被选到筹备小组。时值三伏,机房内温度超过40摄氏度,张海波和战友们一起钻进不到80公分高的线缆地道,没日没夜地排线布设、安装调试,使通信网络提前3个月实现联通。

翻开张海波的履历,记者发现他入伍12年干了6个岗位:警卫员、公务员、通信兵、水电维修员、出纳……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干,他都能干出业绩,可谓岗岗叫得响。谈起自己的经历,他动情地说:“部队为每个人提供了广阔舞台,但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我必须时刻准备着!”

张海波谨记老班长对他说的话:“艺有五境:会、熟、精、绝、化。”入伍以来,他保障部队通信2000多天,参加重大任务数十次,他在练精手中武器装备后,就在“化”上做文章,成了装备操作和革新方面的高手。

张海波一直想在部队干出点名堂,但他从不好高骛远,总是努力做到脚踏实地,从熟悉每根线缆、每个接口、每个元器件入手,熟练掌握十几种高精尖装备,扑下身子一个一个学习研究,遇到难题一个一个攻关。

采访中,张海波一再对记者说,与课题组里的博士硕士相比,他感到自己差距还很大,没有他们的帮带,许多问题自己肯定还在黑暗中摸索,自己打心眼里感谢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