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四川自考网,今天是2020年8月21日

自考资讯热线:028-65656189

距离自考还有28

当前位置:首页 > 自学考试 > 历年试题 > 教育类专业 >

全国2004年7月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发布时间:2004-08-10 10:06:27

全国2004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B.《课程》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教育过程》 

2.学术中心课程也被称为(   )

A.学科课程 B.结构课程

C.核心课程 D.广域课程

3.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理论属于(   )

A.被动适应论 B.超越论

C.整合论 D.主动适应论

4.课程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   )

A.连续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整合性

5.布卢姆的评价体系属于(   )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6.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因此他们非常强调的一种学习方式是(   )

A.个别学习 B.分层学习

C.合作学习 D.团体学习

7.“要素课程说”从属的课程类型是(   )

A.学术中心课程 B.轮形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综合学科课程

8.提出“附学习”概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克伯屈

C.杰克逊 D.巴罗

9.情境教学又可以被形象地称为(   )

A.随机访问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抛锚式教学 D.问题解决式教学

10.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学习经验

C.组织学习经验 D.评价教育目标

11.“道尔顿计划”的创立者是(   )

A.夸美纽斯 B.帕克赫斯特

C.华虚朋 D.凯勒

12.提出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回应模式”的教育家是(   )

A.斯太克 B.兰德

C.泰勒 D.普罗沃斯

13.“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是一种(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4.“打破或超越各学科的界限,以环境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将各有关内容重新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门新的环境教育课程”,这种组织模式被称为(   )

A.多学科模式 B.渗透模式

C.学科际模式 D.整合模式

15.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国家是(   )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16.“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而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演示

17.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施瓦布

C.斯腾豪斯 D.艾期纳

18.“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指的是(   )

A.课程实施 B.课程采用

C.教学组织 D.教学过程

19.提出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的学者是(   )

A.麦克劳林 B.帕里斯

C.伯曼 D.兰德

20.从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分为(   )

A.班级授课组织和个别化教学组织

B.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凯勒计划

C.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

D.提示型、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自主型

21.“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倡导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的是(   )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兴趣取向的评价

C.过程取向的评价 D.主体取向的评价

22.“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是(   )

A.知识性、学术性、逻辑性 B.结构性、逻辑性、学术性

C.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D.结构性、逻辑性、知识性

23.国际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   )

A.主体教育观 B.精英主义价值观

C.知识主义价值观 D.多元主义价值观

24.派纳指出,美国课程研究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变”,表现为(   )

A.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建构”范式

B.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解读”范式

C.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

D.由“课程理解”范式转向“课程建构”范式

25.提出“轮形课程”理念的教育家是(   )

A.格鲁梅特 B.麦克唐纳

C.郎格朗 D.布拉梅尔德

26.教学内容的横向组织应考虑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观念的异同,并对之重新加以组合。这体现的是(   )

A.逐渐分化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融合贯通原则 D.巩固掌握原则

27.将隐性课程分为“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和“抵制性的隐性课程”的流派是(   )

A.要素主义课程论 B.马克思主义课程论

C.结构功能主义课程论 D.批判主义课程论

28.根据富兰等人的分析框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包括课程变革的特征、学校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以及(   )

A.社区的特征 B.教师的特征

C.政府的特征 D.学区的特征

29.“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   )

A.解放理性 B.实践理性

C.技术理性 D.知识理性

30.将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后现代时期”的评价专家是(   )

A.利维 B.古巴

C.斯克里文 D.布卢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

32.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33.简述行为目标的主要缺陷。

34.简述先行组织者对知识的学习和保持的作用。

35.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阐述目标取向评价、过程取向评价、主体取向评价的本质,并谈谈应该如何改进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评价。

37.结合实例论述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

38.下面是运用“范例教学”思想设计的“农民战争”这一课程的教学程序:

第一阶段,以秦末农民战争作为“个”例,为学生提供大量具体的材料,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原因,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推翻秦朝统治的经过,以及农民战争演变为争夺王位战争的情况,帮助学生掌握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过程、性质,为第二阶段作好准备。

第二阶段,在学生掌握秦末农民战争的基础上,将已形成的认识与方法运用于对隋末、唐末、元末、明末农民战争的分析,从中比较历次农民战争在原因、过程、结果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概括出古代农民战争的本质。

第三阶段,在对一系列农民战争一般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对社会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认识,农民的阶级斗争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的认识等。

第四阶段,通过对农民战争课题的范例性学习,最后获得对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认识,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规律的认识,政治与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等,并从中得到方法论的培养和训练。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范例教学的理解;并运用范例教学思想写一段简要的教学程序,所涉及的学科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