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四川自考网,今天是2020年8月21日

自考资讯热线:028-65656189

距离自考还有28

当前位置:首页 > 自学考试 > 历年试题 > 管理类专业 >

市政学试题2

发布时间:2005-05-20 23:22:21

课程代码:029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
    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城市特殊功能所区分的界限是()。
A、城市与乡村                    
B、这一类(个)与另一类(个)城市 
C、资本主义城市与社会主义城市       
D、以往的城市与新兴的城市 

2、市政管理的对象或客体是()
A、城市事务       
B、城市政策     
C、城市政党      
D、城市政府 

3、当前我国不属于城市权力政治系统的是()。
A、共产党市委                    
B、城市居民委员会
C、市政府计划生育委员会            
D、市政府教育委员会 

4、在美国各种市政体制中最普遍、时间最长的体制是()。
A、币委员会制                    
B、市长—议会制   
C、市经理制                      
D、市长负责制 

5、我国部门规章的制定与发布者是()
A、国务院                       
B、国务院各部委
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D、国务院法制局 

6、以职能的作用方式为标准,可将市政职能划分为()
A、传统职能与现代职能             
B、消极职能与积极职能
C、内向职能与外向职能             
D、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 

7、市长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定各种政策,这在市长形象中所代表的是()。
A、知识形象       
B、外部形象     
C、效能形象      
D、思想形象 

8、在我国,市长办公会议的主持人一般是()。
A、市委书记                     
B、市长或常务副市长
C、市人大主任                   
D、市政府职能部门首长 

9、我国不设区的地级市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是()。
A、直接选举       
B、间接选举     
C、市委任命      
D、人大任命 

10、对市政原则具有指导和决定作用的原则是()。
A、理论原则       
B、科学原则     
C、法律原则    
D、四项基本原则 

11、城市政府根据城市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进行管理的原则是()。
A、集中统一原则              
B、因市制宜原则
C、公益性原则                
D、综合效益原则 

12、凡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上和50%以下者,称为()。
A、高度城市化国家             
B、城市化国家
C、发展中的城市化国家          
D、非城市化国家 

13、就我国城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而言,促进土地使用合理化和完善土地
    管理制度的理论前提是()。
A、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   
B、级差地租原理
C、绝对地租原理               
D、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原理 

14、我国城市土地一般指()。
A、城市市区范围内的土地        
B、城市范围内的土地
C、城镇范围内的土地           
D、城市市区和郊县范围内的土地 

15、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在基础设施中属于()。
A、社会性基础设施             
B、集体性基础设施
C、非生产性基础结构            
D、生产性基础结构 

16、劳动力再生产性质的消费其实质是()
A、生产资料的消费              
B、生产性消费
C、人口的再生产
D、生活消费 

17、我国现行的城市人口管理制度,在人口管理类型中属于()
A、自发型
B、国家强力控制型
C、半自发半控制型
D、放任型 

18、智力开发管理的方向是()。
A、经济建设为智力开发创造条件
B、经济建设与智力开发并重
C、经济建设为智力开发服务
D、智力开发为经济建设服务 

19、我国环境管理政策和法规的主导原则是()。
A、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B、减少发展重化工业
C、先生产,后生活
D、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20、环境管理的核心问题是()
A、正确处理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B、正确处理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C、正确处理三个产业的关系
D、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
    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未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无分。每小
    题1分,共16分) 

21、下列城市属于铁路交通枢纽城市的有()()()()()。
A、大连 
B、郑州
C、青岛
D、徐州
E、珠海 

22、城市环境与其他环境相比更为突出的特点是()()()()()。
A、脆弱化     
B、环境作用强化
C、要素分散化
D、人格比
E、作用异化 

23、组成城市智力开发设施的基本要素有()()()()()。
A、场所    
B、人员
C、设备
D、机构
E、经费 

24、我国市政监督的专门机构有()()()()()。
A、中共中纪委
B、市人事局
C、市政协
D、市监察局
E、市审计局 

25、以职能服务的指向为标准可以将市政职能划分为()()()()()。
A、内向职能
B、外向职能
C、传统职能
D、现代职能
E、积极职能 

26、美国市政体制中的主要三种类型是()()()()()。
A、弱市长制
B、市长—议会制
C、强市长制
D、市委员会制
E、市经理制 

27、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是()()()()()。
A、调查
B、分析
C、拟定城市规模
D、确定用地
E、制订方案 

28、市政原则的特性主要有()()()()()。
A、根本性
B、严格性
C、相对性
D、层次性
E、多维性 

29、城市社会治安管理,包括()()()()()。
A、户口管理 
B、刑事侦查 
C、消防管理
D、交通管理
E、惩罚和改造违法犯罪人员 

30、我国负责城市土地管理工作的主要机构是()()()()()。
A、公用事业局
B、规划局
C、房产管理局
D、土地管理局
E、建筑公司 

31、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协调活动一般有()()()()()。
A、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协调
B、综合与专业之间的协调
C、规划与计划之间的协调
D、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协调
E、商业企业与工业企业之间的协调 

32、在城市和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消费构成变化的总趋势是()()()
   ()()。
A、个人消费比重上升,集团消费比重下降
B、劳务商品消费比重上升,物质商品消费比重下降
C、发展与享受资料消费比重上升,生存资料消费比重下降
D、超前消费比重上升,滞后消费比重下降
E、集团消费比重上升,集体消费比重下降 

33、城市人口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A、户口管理
B、人口普查与预测
C、居民身份证管理
D、计划生育的管理
E、流动人口的控制 

34、我国城市财政管理的任务是()()()()()。
A、管好城市市场物价
B、管理城市银行信贷活动
C、为国家财政筹集财政资金
D、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
E、为城市建设筹集财政资金 

35、下列属广义城市政府主体的有()(〕()()()。
A、国家权力机关
B、城市的行政机关
C、城市的司法机关
D、城市的妇女联合会
E、城市的政治协商会 

36、在我国,根据常住非农业人口数量,城市可划分为()()()()()。
A、特大城市
B、大城市
C、中等城市
D、小城市
E、省级、地级、县级城市 


三、判断说明题(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判断错误该小题无分,
    每小题3分,共18分) 

37、从政治的角度谈市政,市政主体是广义的城市政府。 
    判断:
    理由: 

38、社会主义中国的市政体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政体制有着本质的区别,也
    有相似之处。
    判断:
    理由: 

39、城市总体规划就是发展规划。
    判断:
    理由: 

40、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相比,前者具有更多的使用价值和更高的经济效益。
    判断:
    理由: 

41、生存资料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越大,消费水平就越高。
    判断:
    理由: 

42、我国城市环境管理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判断:
    理由: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43、市政 

44、市政职能 

45、市民利益表达 

46、城市人口管理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47、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具体要点是什么? 

48、我国当前加强城市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9、参与激励对市政管理具有什么意义? 


六、论述题(10分) 

50、何谓市长的廉洁,它对廉政建设的意义何在? 


七、案例题(6分) 

51、  我国某城市新建一座化工厂,由于配套建有环保设施,该市政府环保部门给该厂发了环保许可证。过了一段时期,环保部门监测发现该厂排污严重超标,但厂里不服,认为生产中坚持使用环保施,这是邻近工厂排放的污染物。经环保部门调查确认该厂环保设施损坏,导致排污超标。由于造成的危害严重,环保部门对该厂进行经济处罚,并决定追究该厂领导的行政责任。厂领导对这个决定不服,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请分析:环保部门这样做是否正确,为什么?当地人民法院应怎样审理这个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