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类
论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论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北京大学)陈炎

中国丝绸誉满天下,早在公元前就分海、陆两路向外传播。中外学者对陆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还没有系统地研究中国丝绸通过海路外传,以及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和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其实,中国的丝绸由海路外传,比陆路持续的时间更长,到达的地区更广,在历史上的影响也更大。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我在就个人的初步研究,谈些以下不成熟的看法。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时期—唐代(618-907)以前中国丝绸的外传及其影响

从东海(今黄海)起航的船只主要航行朝鲜和日本。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1112年周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时,就“教其民田蚕织作”。公元199年中国蚕种东传到日本。公元238年倭国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中国赠送礼品,魏明帝回赠精美丝织品。这是中国丝绸作为皇帝的礼品而传入日本的最早文献。南朝时,中国派四名丝织和裁缝女工到日本传授技艺。他们对日本丝织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海船从南海航路起航,于公元前140-87年,带了大批黄金和丝织品,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缅甸,远航到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去换取上述国家的特产,然后从斯里兰卡返航。这样,早在公元前,中国丝绸就传入上述各国。

随着中国政治影响的日益扩大和由于中国精美绝伦的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的极大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献礼品以求赏赐丝绸和进行贸易交换。便如,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31年,今爪哇(当时的叶调国)、公元159和161年今印度(当时的天竺)和公元97、120和131年今缅甸(当时的掸国)都遣使业中国进献方物,换得丝绸。这是中国丝绸传入今日印度尼西亚、印度和缅甸,并通过缅甸到欧洲大秦(罗马)的另一条途径。

这个时候的特点如下: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开始很早,但作为商品交换,只限于统治阶级所需的奢侈品,以官方的“朝贡贸易”为主,其数量、次数和规模都不大。其目的只是想在外交上达到“敦睦邦交”和扩大对外政治影响;还未注意到通过海外贸易,在经济上能增加国库的收入。民间的海外丝绸贸易,从外国文献来看似早开始。而在我国史书中却很少记载,可见丝绸作为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还不普及和发达。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时期----唐、宋时代(960-1279)中国丝绸的外传

唐朝和日本、朝鲜的海上贸易较前代更加频繁,日本的遣唐使,名义上虽是遣使贡方物而唐亦回赐丝绸作为礼品,裨上是变相的官方贸易。如802年,日本遣使270人到中国,每人赐绢五匹,共计1,350匹。从宋朝开始,出现了民间贸易。据泉州商人李充的原文报告“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可见当时民间丝绸贸易已很发达。在频繁的民间丝绸贸易的影响下,日本出现了在仿制“唐绫”(中国丝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的纺织法。

朝鲜和中国的贸易也很发达,许多来自新罗的朝鲜的人在中国楚州(今准安)侨居。当时楚州是通往朝鲜、日本的重要海港,这些新罗人经营海上运输,为中日和中朝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布丝绸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唐代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和需时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三大地区;:以室利佛逝(今印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印度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是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这条传布丝绸到外国的航路,在传布丝绸的同时,对促进各国之间的特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传布和影响,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赵汝适的《诸蕃志》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两书著者是宁代人,也有与上述相同的记载。

综上所述,这个时期的特点表现在:中国丝绸作为商品外传已由陆路转向海路。唐朝开始设市舶司到宋朝又有发展,标志着海外丝绸贸易性质的转变。除原有的“朝贡贸易”外,则以市舶贸易为主;开始从过去只注意政治上扩大对外影响,以达“敦睦邦交”,而发展到把它作为财政经济上的一项重要收入。市舶贸易对宋政权的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以公元1128年为例,它占国家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除上述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海商住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丝绸作为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已经很发达。

三、海上“丝绸之路”的极盛时期—元、明、清各代(1271-1840鸦片战争)中国丝绸的外传及其影响

这个时期,中朝两国进行互通有无的互利贸易。朝鲜以产好马著称,而中国缺马,就于公无1393年以一万九千七百匹的精美丝绸换取九千八百匹好马。这时中日贸易也十分活跃。走私丝绸贸易盛行,1547年朱纨围攻双屿岛时光是逃脱的中外走私船只,就达一千二百九十多艘。商人在贸易中获得惊人的利益。据说一斤生丝运到日本就可卖到二十倍的价钱。据统计从1662-1839年鸦片战争前夕,载运丝绸的中国商船到日本海港的多达6,200余艘。当时白丝贸易盛极一时,在整个贸易额中,占百分之七十。

据元人汪大渊〈〈岛屿志略〉〉说,中国丝绸从泉州输往海外数达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丝绸品种之多雄辨地说明:这条航线通到哪里,哪里就有丝绸贸易的交换,中国丝绸就传布到哪里。

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1405年至1433年曾先后七次率船队远航,经历了三十余国,最远达非洲东岸。他第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1567年海禁开放后,福建海商到吕宋经商的最多。张燮的〈〈东西洋考〉〉说:“华人皆多吕宋,往往久居不归、、、、、,聚居吕宋者,渐至数万”。这是因为西班牙殖民者于1595年占领菲律宾以后,中国海商开辟了一条由南海起航,途经马尼拉到美洲的新丝绸之路,被称为“太平洋上的丝绸之路”

综上所述,这个时期的特点,表现在:

这个时期的海外贸易空前发展,其方式已不象前一时期只是采取消极的招邀和奖励外商来华进行贸易,而是主动地派高级官员,率船队往海外各国访问,并以丝绸、瓷器等为主,进行贸易交换。民间海商往海外贸易的空前活跃,并发展到吕宋乃至拉丁美洲进行丝绸贸易。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已发展到极盛时期。这时丝绸贸易已经和政治、军事、外交、经济以及和各国的友好往来,文化交流交织在一起,规模之大,范围之大和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的。

四、中国丝绸外传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一)、中国丝绸的外传:(1)有助于改善当地人民的穿衣问题,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的丝绸制的(筒裙),直到今天仍然如此;(2)丰富和美化了人民的生活,东南亚地区人民“以帛缠首”在中国文献中比比皆是。至今缅甸人辗仍喜戴丝绸制的“岗包”(帽子),这就是说丝绸还可作为一种修饰品来丰富和美化人民生活;(3)有利于一丝国家丝织品工业的发展。没有中国蚕丝的供应和支援,工厂就要倒闭,工人就要失业。因此,中国蚕丝外传,支援了他们丝织工业原料不足的困难,有利于这些国家的民族工业;(4)也促进了中国丝织工业的发展和繁荣。以盛泽镇为例,明初,名叫“青草滩”由于海外丝绸贸易的发展,很快繁荣起来,到明未它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丝绸贸易市场,报告说该镇从事出口丝绸工业的不下万户,丝织工人在五万以上,所织绫罗、绉纱岁可出数十万至一百万匹。

(二)、我们还必须指出海上“丝绸之路”,还远远不只是向外传布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和活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同时也把外国的特产如:珍珠、宝石、象牙、犀角、香料;矿产如:金、银、铜;动植物和经济作物等新品种传入中国。这种发明创造和生产技术的互相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我们还应指出,唐、宋、元各代,特别是从明代开始,中国海商和破产的农民,为了往海外谋生,通过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流亡到世界各地定居,并婚娶繁衍。这是造成今天海外华侨人数众多的原因之一。他们对发展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繁荣商业和城市建设,都作出过很大贡献。

(四)、海上“丝绸之路”虽以丝绸贸易为开端,但其意议却远远超过丝绸贸易的范围。它把世界各地的文明古国如:希腊、罗马、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国;又把世界文化的发源地如埃及、两河流域、印度、美洲印加和中国等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条连接亚、非、欧、美的海上大动脉。使这些古代文明经过海上大动脉的互相交流而放出了异彩,给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丝绸通过海路外传,最初只是在经济上互通有无,作为商品交换;后业突破了经济范围畴,发展为与政治、外交、文化、艺术乃至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并且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说中国丝绸和其他创造的向外传布都是对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那么所有这些贡献,除陆路外,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布来完成的。这就是本文以上所论证的结论。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