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四川自考网,今天是2020年8月21日

自考资讯热线:028-65656189

距离自考还有28

当前位置:首页 > 自学考试 > 模拟试题 > 经济类专业 >

2012年自考《政治经济学(财)》重点简答题汇总

发布时间:2012-09-28 11:22:42

  1、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什么积极意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

  第一,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开放,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二,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第三,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第四,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

  2、试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对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需要正视并处理好的紧迫问题主要有哪些?)

  加入世贸组织在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必将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第一,加快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

  第二,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第三,应尽快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应尽快落实金融体制改革措施。

  第五,加快我国法制的建设。

  3、我国引进国外技术的意义是什么?

  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对我国有着特别重要意义。

  第一,利用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可以推动我国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可以减少科研费用,为国家经济建设节约大量资金。

  第三,可以提高我国的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水平,使科技人员更快地成长起来。

  第四,可以提高我国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和出口贸易的需要。

  4、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引进先进技术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要有利于提高国内的经济效益。

  第二,还要努力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

  第三,引进先进技术,还必须注意保护国内工业的发展。

  5、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及作用是什么?

  (一)利用外资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像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更加需要利用外资作为建设资金的补充来源。

  (二)利用外资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1)可以补充国内积累资金的不足;

  (2)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以提高引进国的生产、科学技术水平;

  (3)有利于促进引进国经济的发展,改善商品出口结构和扩大出口;

  (4)有利于引进国发展本国经济,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6、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财政信贷。它包括:(1)出口信贷;(2)政府贷款;(3)银行之间的往来;(4)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5) 国际组织提供的贷款。

  第二,商品信贷。这主要是指补偿贸易以及某些加工装配业务中利用的信贷。

  第三,直接投资。包括中外合营和外商独资经营两种。

  7、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发展对外贸易要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

  (1)以质取胜。出口贸易,在注重质量和效益,形成出口增长主要依靠质量效益的机制,以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市场多元化。要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巩固和发展现有市场的同时,多方面地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并且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发展双边和多边贸易。

  8、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为什么要实行和怎样实行“出口领先”的原则?

  (1)必须实行出口领先原则。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一是出口是进口车基础,出口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决定着进口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二是出口创汇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和范围,影响着国内经济建设的规模和进程。

  (2)实行出口领先要做到:一是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和我国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具有竞争力、见效快、效益高的出口产品的生产,大力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价值,合理安排出口商品结构,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多方位地开拓国际市场,以争取出口贸易较快地持续增长。三是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原则,处理好内销和外销的关系。

  9、如何处理内销和外销的关系?

  (1)内销和外销之间是有矛盾的,如果某种商品产量有限,增加外销就要压缩内销,或者扩大内销就要减少外销。

  (2)内销和外销又是统一的,内销是为了直接满足当前的需要,而通过扩大外销,又可以多进口某些国内所必须的商品,从而又为扩大内销创造了条件。

  所以,一定要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原则,处理好内销和外销的关系。

  10、如何深化我国对外经贸体制改革?

  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经贸体制,以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

  (1)必须坚持“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农、技)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方针,有步骤地深化外经贸体制的改革。

  (2)需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强化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弱化微观管理,转变管理机制。把发挥各地区、各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外贸积极性、主动性与加强外贸的宏观管理结合起来。

  (3)必须在统一领导、统一政策和联合对外的前提下,适当地扩大各地区、各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外贸经营权,以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

  (4)做到工贸结合、农贸结合、技贸结合、产销结合,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5)采取收购制、代理制、企业自营等多种形式的灵活高效的经营体制,提高外贸效率与经济效益。

  (6)要实行外汇留成和奖励出口的制度,从物质利益上鼓励出口。

[page]

  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对外经济的必要性?)

  (1)对外经济关系是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和地区间各种经济联系的总称。它包括对外贸易、技术交流、利用外资、对外经济援助、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承包国外工程和劳务合作等。

  (2)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中,不能闭关自守,孤立地进行,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其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是发展商品经济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为什么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是因为,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对外开放,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快速发展。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可以利用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第五,实现对外开放,有助于增强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互相了解,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3、实行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的关系是怎样的?

  (1)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而对外开放又有利于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2)坚持自力更生龙活虎必要性。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用性质决定的,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必需的。

  (3)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4、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它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开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强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下列一些主要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独立自主进行的。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是以平等互利为原则的。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实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联合对外的原则。

  5、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作用是什么?

  对外贸易的基本职能是经营进出口业务,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有利于调节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平衡,促进社会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三,有利于调剂国内市场的供应,更好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四,有利于把企业推向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增强企业的竞争观念和外部压力,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五,大力组织商品和劳务出口,可以获得一部分外汇收入,增加现代化建设资金的来源。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的战略是怎样的?

  (1)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阶段。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需要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提前完成。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个任务也已基本实现。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3)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战略重点是:

  ①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②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合理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

  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7、我国人民生活已实现了哪两个历史性跨越?

  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跨越。

  (1)第一次跨越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城乡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大量减少。

  (2)第二次跨越是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国3/4城乡居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8、怎样正确认识我同已从总体上达到的小康生活水平?

  (1)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进入21世纪,我国只是刚刚跨入小康社会的大门,处于小康社会的初始阶段。我国目前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9、为什么说我国目前从总体上达到的小康生活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

  (1)所谓低水平的小康,是因为到2003年底,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000美元,相当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2)所谓不全面的小康,是指目前我国达到的小康水平,是一个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和生存需要的小康,而且即使这种小康,全国城乡居民并末全部达到。更末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实现小康。

  (3)所谓不平衡的小康,是指我国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以及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改变,地区差距还有扩大趋势,因而目前达到的小康状况是不平衡的。

  10、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1)我国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 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page]

  1、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什么要保护资源?

  (1)必须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我国是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必须合理开发与节约使用自然资源,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选择节约资源的增长方式。我国经济增长长期沿用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难以持续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加速我国经济增长,大力节约与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2、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1)保护环境的作用。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环境质量、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生态平衡,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自然资源,净化更多的生产和生活排泄物,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而且对于人们健康的维护,体质的增强,乃至人类的繁衍生息,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2)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相当严重的环境问题,加强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紧迫,既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更要重视环境污染的预防。

  3、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

  (1)人口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生产相对不足的十分突出,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都带来很大压力和困难,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很难较快增长。这种状况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人口的生产应当有计划调节。人类自身生产与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要受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制约,人口的再生产与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必须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二者应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

  4、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及其依据是什么?

  (1)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对较长时间内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中占主导地位,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是确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期和短期目标的依据。

  (2)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第一,要依据物质生产发展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

  第二,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依据本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发展阶段,考虑到社会环境、自然条件、国土资源、人口状况、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管理经验等多种条件和因素。

  第三,确定经济发展战略,要充分考虑到需要与可能,具有可行性。

  5、什么是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特点是什么?

  (1)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中,有关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总体决策,是包括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发展阶段和发展对策的体系。

  (2)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与一般的经济计划相比,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特征。

  6、简述二元经济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现代经济部门和传统经济部门同时并存的状态。

  (二)二元经济结构对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双重的影响: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从其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是在原有传统落后的经济基础上,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机器大工业的产生,逐渐出现了城市的现代经济部门,从而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既然有一定程度和规模的现代经济,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其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是它可以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技术和物质条件,为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和物资设备的支持;

  二是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积累一定资金,支援传统部门的发展与开发,促进传统部门的现代化改造;

  三是它具有经济发展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吸引和推动传统部门的创新,引导传统部门走向现代化。

  另一方面,二元经济结构如果长期存在和延续,特别是城乡二元经济差别长期不断扩大,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是造成传统部门的长期落后,特别是传统农业落后,使农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资金积累和农业收入低下,阻滞农业的现代化。

  二是制约现代部门,特别是城市现代工业的发展。

  三是导致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拉大,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

  7、我国为什么要实现和如何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

  (1)解决贫困和落后问题必须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中国家的传统部门比重较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所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发展中的严重约束,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经结构向一元的现代化经济转变,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

  (2)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现代化,必须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的现代化,其中重要的方面在于农业的现代化。

  8、我国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我国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城市化率、科技教育水平都应具有相当高的程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我国的奋斗目标是,21世纪前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9、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实质?

  (1)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和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相互关系。要在实现当前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未来长远的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0、我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了哪些基本国策?)

  按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制定了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三项基本国策。

  (1)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保护资源基本国策。实行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开发与利用节约资源,实施保护资源基本国策。

  (3)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实行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平衡,实施保护资源基本国策。

[page]

  1、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我国现代化的主体是工业化,实现工业化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我国为什么要促进和怎样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具有极端重要性:

  (1)它是改革开放的需要,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有利于为扩大对外开放创造条件;

  (2)它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经济素质的需要,特别是科技、教育、交通、通信、信息等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3)它是提高经济效益和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与专业化水平的需要,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投入产出率高,有利于取得较高经济效益,并能为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社会化与专业化的服务;

  (4)它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高效服务和广泛信息,促进经济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5)它是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劳动力素质,扩大就业的需要;

  (6)它是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第三产业中的许多行业,如信贷、税收、金融、审计、法律,以及国家经济机构等,直接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作用的发挥有密切关系。

  3、我国怎样西部大开发?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西部开发要打好基础,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2)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动重点地带开发。

  (3)西部需要扩大对内和对外开放,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

  (4)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

  4、为什么比例协调和结构优化是快速增长的基础?

  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和优化的经济结构,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这是因为:

  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经济结构,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影响着经济增长速度

  (1)从宏观方面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协调、结构优化意味着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社会劳动得到了有效利用,从而可以避免资源学浪费,有利于经济增长与发展。

  (2)又从微观方面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协调、结构优化意味着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良好,这就为企业的经济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5、我国怎样推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应当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地区经济布局的合理化与协调发展。

  (1)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条件,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2)中部地区加快对内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资源优势,努力发展本地区的优势产业。

  (3)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4)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要加快,这不但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也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

  (5)东、中、西部要加强经济交流,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就是要从单纯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

  6、我国优化产业结构的意义和格局是什么?(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和格局是什么?)

  (一)产业结构的优化,就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建立起最佳的或最优的比例关系。

  (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对促进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2)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3)有利于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4)有利于从物质上保证国民收入中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实现。

  (三)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我国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变动的总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7、社会主义产业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主义产业结构具有与其他社会不同的特点:

  (1)社会主义产业结构是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

  (2)社会主义产业结构要求成为能够经常保持合理状态的产业结构。

  8、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业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的历史起点与先决条件。

  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化的基础。

  第三,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农业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粮食和农副产品等基本生活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