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真题
2007年考研哲学密压最后10道题及其参考答案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266页)


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则是对自然界具体事物的具体形态、结构、属性的认识,并将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日趋深化。


1分析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2列宁的这个物质定义,有何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它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结构理论是人们关于物质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的观点的总和。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是研究物质的共性的,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共同本质的认识。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的个性的,物质结构理论是对某一具体物质形态的结构和属性的认识。哲学物质范畴所反映的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不变的;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关于自然界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深化的,是相对的、可变的。哲学物质范畴以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物质结构理论又以哲学物质范畴为指导。哲学物质范畴不断从物质结构理论中吸取营养,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重大突破,总是极大地丰富着哲学物质范畴,近代自然科学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现代自然科学的出现和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完成奠定了科学基础。同样地,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要以哲学物质范畴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自然科学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只有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理论的指导,才能把握新的物质现象,才能对复杂事物和现象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合乎实际的说明。


2.列宁的这个物质定义,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具有可知性,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怀疑感觉经验之外的客观实在、否认客观事物可知性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指明了方向。


第三,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具有深刻的辩证性质。    


二,牛顿认为,“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时间在事物之外均匀流动,与外界无关,存在着“空无一物”和“空无一事”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你是否认同牛顿的观点,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不认同,这是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物质运动同时间和空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物质运动具有时空特征,并且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中才能进行。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空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和离开物质运动的时空都是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不是事物的储藏所,而是运动着的事物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不是储藏与被储藏的关系。  


三,素质拓展训练中有种活动“毕业墙”:面对一堵3米高光秃秃的墙,不借助任何工具,单个人能过去吗?不能,就是再身手敏捷的小伙子也是不行的。但是一个团队100多人包括不少女同志就全部过去了,通过搭人梯,通过互相拉扶,完成了单个人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艰巨任务。这个活动说明了一个什么哲学原理。


参考答案:


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一是系统的整体性质只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不是各个孤立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二是处于某系统中的要素,其性质、功能要受该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离开了整体,其性质就会发生变化。这个素质拓展训练说明了系统的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四,舍罕王是古印度的一位国王,他打算重奖一位国际象棋的发明人。这位发明人只要求在棋盘的第一格放一粒麦子,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每一格比前一格加一倍,把棋盘64个格全放满就行了。国王听完后欣然答应。谁料还没放到第20个格,一袋麦子就空空如也。国王很快就看出来,即便把全印度的麦子都给他,也实现不了他的诺言。这位发明者所要的麦子究竟有多少呢?


1+2+22+23+24+……+262+263


这种几何级运算的结果是:


(264-1)/(2-1)=264-1=18,446,744,073,709,551,615(粒)


这个数字的麦粒大约是四百多万亿斤,相当于全世界在两千年内生产的全部麦子。运用辩证法原理分析国王犯了什么错误?


参考答案: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或基本形态,它们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是:一方面,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说明量变对于质变既有必要性,又有必然性,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另一方面,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而且可以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这说明质变对于量变既有必然性,又有必要性,而且只有质变才有新事物的产生和世界的发展。国王的错误在于忽视了量变,不懂得多与少、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在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数字面前吃了大亏。

五,黑格尔第一个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必然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53页)


1.什么是自由.


2.如何全面正确地认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参考答案:


1.自由是一个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概念,其最一般的意义是指从受束缚下解放出来。人的活动涉及三个领域,即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因此,最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就是从自然力的奴役下、从社会关系的压迫下和从人自身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必然同必然性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联系。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自由与必然是辩证的统一。自由不能脱离必然而独立存在,人的自由必须以必然性为前提和基础,自由是从必然而转化来的,没有必然就无所谓自由。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妄为,它要受到必然性的制约。


(3)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所谓具体的自由,其一是说自由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其二是说,在阶级社会里,自由具有阶级性,没有超阶级的自由;其三是说,自由不是头脑中幻想的自由,而是在实践中通过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而获得的实际的自由。


(4)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要防止和反对两种片面性。一种片面性是无限夸大自由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否认自由受客观必然性的制约,这是唯意志论观点。另一种片面性是只承认必然性,否认自由的存在,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由必然性安排好的,人们要服从于注定的命运,这是宿命论观点。


六,根据以下漫画回答问题。  


过度包装


1 漫画“过度包装”反映了社会中的什么现象。


2 运用辩证法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原理来分析企业“过度包装”的不可取。


参考答案:


1 企业为一时的经济利益所驱动而过度投资于产品的包装,造成对产品的过分包装,增加了产品销售成本,造成了材料的大量浪费。


2 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则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非主要矛盾,解决好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比较容易解决。因此,做事情必须善于抓住重点、抓中心,不能主次不分。消费者需要的是商品本身,而不是只有一次性使用价值的包装。作为生产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应该把提高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作为主要矛盾加以解决。


七,2006年05月27日06时54分05.1秒,在印度尼西亚(南纬7.65,东经109.85) 发生6.4级地震,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6200人。有人说,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变的无能为力了。请判断这人说的是否正确。


参考答案:


人类还不能控制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的发生,说明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这并不能说明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能动的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方面,通过对规律的认识,预见自然灾害的发生,防范和限制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破坏作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或者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自然灾害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所以,认为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观点是错误的。  


八,迄今为止,人类已攻克了许多原先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破解了这些疾病产生的秘密,并找到了治疗的办法,如霍乱、天花、肺结核等,但又不断遇到新的原因不甚明了的疾病如爱滋病、非典、禽流感等。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这种现象并指出它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只能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


2.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着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等因素的制约。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验、认识、再实验、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对疾病的认识也是这样。


3.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九,“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们既能改变生产关系,也可以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


运用马克国主义哲学原理评析上述观点。


参考答案:


(1)生产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生产力是一种物质力量,有着自身客观的发展规律,人们不能自由地加以选择。生产力既是人们当前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今后社会进步的出发点。


(2)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每一种生产关系的建立和改变都同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联系,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人们可以改变生产关系,但改变生产关系也不是随意的。


(3)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社会和人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只是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并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人的活动。


唯物史观在考察人的历史作用时,区分了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认为凡是社会中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而历史的创造者是指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以及社会发展方向和总趋势的决定者。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十,2006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以国务院的名义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3月2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加强和改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请回答:


1 . 什么是文化?


2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简述文化具有的功能。


3.保护文化遗产你有什么样措施建议?


参考答案:


1.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或者说,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的本质即人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以人化形式的特殊活动,是人类所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人化的形式。它的内涵既体现在人们的活动成果和活动方式中,也体现在人的精神生产、观念形态和思维方式中。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关联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①信息功能。文化传递社会经验,从而维持社会历史的连续性。人类社会优越于动物界的根本之点,在于实现了由生物遗传机制向社会遗传机制的飞跃。文化是人类的“社会遗传密码”,它把社会和人本身按一定方式不断复制出来。②教化、培育和塑造功能。文化由人所创造,人所创造的文化又反过来塑造人。文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等规范人的行为,使人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成为社会的人。文化造就每一代人,每一代人又创造和丰富着文化的新的形式,从而推动着人的发展,人是文化的存在物。③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文化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介推动着社会的前进。人创造出改造外部世界的手段,并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改造外部世界的基本手段就是文化活动模式。人类社会就是在基本需要(初级需要)——文化活动模式——新的高级需要——新的文化活动模式的不断循环中进步和发展的。④认识功能。人类的认识过程总是受到文化的制约和规范。文化的认识功能表现为文化扩大人的认识的主体性,使主体由个体提升为“类”;文化提供人的认识背景,它作为各民族既得的思维传统,以一种潜在的惯性力量制约着人的思维过程,形成该民族特定的认识背景;文化还是各民族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


3.答案合理即给分。

相关热词搜索: